篇一:《元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元日》教学设计修文镇褚西学校郝国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
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二、民主导学(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2)诗中生字加红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2、生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鞭炮?(3)感受“热闹”,读诗。
(4)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1)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预设三:瞳瞳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2)哪个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觉?(曈曈)(3)古诗的词语追求精炼,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叠词的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4)出示王安石的简介,想一想这句话的背后隐含了王安石什么样的情感?(5)是啊,新年的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样!齐读这句。
预设四: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1)出示插图的春联,师引导读,表达了哪方面的祝愿呢?(2)我们都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幅春联,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适合送给谁?(3)把旧的春联换下新的春联,把美好的祝愿进行表达,让我们再看看王安石的简介。
“旧”指什么?“新”指什么?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读诗;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为什么?读诗;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读后两句诗。
哪些词最能代表诗人的希望?为什么?读完整的诗。
(4)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三、检测导结1、从古至今,写春节的诗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积累。
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诗中春节里人们都会()、()、()等2、师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气象,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直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王安石的《元日》让我们一起背诵! 篇二:《元日》说课稿浓浓文化味悠悠诗人情——《元日》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
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
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
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
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
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
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
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
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
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
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
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
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
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
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
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
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
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
(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
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
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
“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
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
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
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
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
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