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租界发展的城市

由租界发展的城市

• 即使在1945年租界收回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五、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 此外,徐家汇区、闸北区、吴淞区、浦东区等地也集中 了不少工业。所有工业差不多都占满了沿江沿河地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 上海工业分布还有一个严重的情况:工厂与住宅 混杂。
•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严重不合理。
• 工业的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相配合。
• 上海的工业虽然在旧中国是最集中的,但由于帝 • 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工业生产具有依赖性。
• 上海码头分布很集中,在全长80km的黄浦江岸 线中只使用了39km,其他均未利用。
• 由于码头分布不合理,造成黄浦江交通拥塞。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大部分货物在此转运,
但是港口与铁路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 无水陆联运码头,使大量仓库储存了与上海本市关系不
大的物资。 • 黄浦江航道虽有一定水深,但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1.位置:长江入海处的南岸 2.南宋时 形成市镇 3.在旧城区的东门外沿黄浦江一带形成繁盛的商业贸易区 4.元朝时 设立市舶司 管理中外船舶进出及征收税款 5.至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6.明末时商业及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7.明中期为防倭寇侵扰而筑圆形城墙 图10-1-1
铁路与城市道路全部平交,使城市道路交通受到限制, 交通事故常发。
20世纪初开始有飞机,仅供外国人做表演,因没机场,利 用跑马场等开阔地升降。抗日战争前建江湾、虹桥等军 用机场,被日本占领后,大规模扩建,民航开始,但班 机少,机场占地大,阻碍发展。
四、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 方格形道路网,道路宽度极窄,不能行使机动车辆,两 旁商店密集。道路无明显功能分工,交叉口多,使市内 交通很不畅。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1900年,扩展到重庆南路一带, • 1914年,扩展到华山路、徐家汇一带。 日本虽无租界,但盘踞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形成
其势力范围。
通过租界,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 在租界外,中政府管辖地区也不断扩展。 1847年,清政府在外滩设立江北海关, 1865年在南市区建江南制造局及江南造船厂;一战
第一节 上海的发展
8.鸦片战争后,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埠, 从此 ,小城市------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 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 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图10-1-2 • 图10-1-3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1845年11月,英帝国与清朝上海地方官员签订所谓 的“地皮章程” ;
荷兰人奈格曾提出政治方案,后工部局设立开浚黄浦江 总局,拉直浚浦线航道,可通行万级巨轮。同时对吴淞 口浅滩进行政治,保证航运通畅。
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但20世纪后,由于管理不善,至航道日浅, 限制了上海港的发展。
• 1874年外国人建造淞沪路(上海最早修的 铁路),1876年通车。后被清政府拆除又 重建反复几次,1905年修建沪宁路,1908 年通车。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上海具有便利的水上交通……万吨以上的大轮可以进港 停泊。
• 开埠后数十年中,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
• 由于受帝国主义控制,外滩一带全为外国人的码头所占 用。
• 1872年清政府在上海设“轮船招商局”,1990年中国 资本家设宁绍、大达轮船公司,但均受帝国主义的排挤, 得不到发展。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
一布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四、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五、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Name o六f、上p海r的e市政s工e程与n公t用a事业tion
七、上海的城市绿化
八、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后,闸北及苏州河两区成为建筑密集的市区。
一、上海的发展过程
• 1853年,上海口岸对外贸易总量第一次跃居全国 第一,并成为第一大港。
• 20世纪30年代,发展达到顶峰-“第五大城市”。 • 1930人口达300万以上。 • 1937年,抗日战争后,出现短暂的繁荣。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占领整个上海,极大
•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界 筑路”方式发展,东西向平行的直通道路多,南北向几 乎没有直通干道。造成交通问题,限制发展。
• 道路瓶颈多,通行能力降低,其中以河南路最为突出。 由于租界盲目扩展,道路布置异常混乱。
• 最初的公共交通为租界内的有轨电车。1914年通无轨电 车,1924年通公共汽车。由于各个租界各自为政的建设,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乘客需要买两次车票。
1846年,美帝国-清政府 《望厦条约》;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公共租界; 1899年,扩大到33503亩=合并时的40倍; 此后,“越界筑路”方式强占土地; 1915年,公共租界达54793亩,约36平方公里。 法帝国在《天津条约》以后强占上海租界, ( “越
界筑路”方式)向西伸展至西藏路一带。
破坏。 • 1945年日本投降,上海人口达600万。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 工业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委员会” • 1926年提出《上海地区发展规划》
• 据1930年调查,上海所有工业,包括外商、本国官僚资 本家及民族资本家的大小厂共1781个,主要集中在沪南 区、曹家渡区、杨树浦区。
三、上海的对外交通
• 当时帝国主义从租界的利益着想,将车站尽量靠近租界, 使客运站接近中心地。由于没远景规划,市区的发展盲 目。出现了铁路站与城市道路交叉,严重阻碍交通。
• 沪宁路建成不久,又修筑沪航路。沪航线包围了建成区 的西南方,西南向的发展受到限制。
• 淞沪、沪宁、沪航三条铁路将市区包围和分割,限制了 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