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指导.doc

农民大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指导.doc

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学生。

二、考试方式、时限及依据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时间长度是60分钟。

考试主要以文字教材为依据,本课程文字教材:土地利用规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三、本课程复习重点难点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特性。

1.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特性。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衷性;动态性。

(二)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保护。

1. 土地资源的功能主要有三项:植物生产功能、建设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

2.保护。

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土地特性和气候的关系。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相对的弱光却有利于营养生长。

太阳辐射强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

住宅的朝向主要与日照的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

2.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

以温度为指标,可把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和适种作物不同。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

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4.风的影响。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四)土地特性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1.地形。

地形通过对地面物质与能量的空间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差异。

对于人类居住,因为阳坡光照好、温暖而成为建房筑屋的良好场所,阴坡因光照差、气温低、阴湿,不适于居住° 2.地貌。

(1)山地丘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因此,平原区的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平原交通方便,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也是建设用地的良好场所°
(五)土地利士总体规划。

1.性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
置土地资源。

2.内容。

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一般可分为准备、编制、审批三个阶段。

1.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与动态性的原则;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的原则;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部门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以供给能力调控用地需求的原则。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是基础。

包括任务、土地供需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等。

3.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低层,属实施型规划,因此其土地用途分区及分区管制用途更加具体。

规划成果也更重视定位落实,以规划图为主,图件比例尺1:1万,图上除保留主要基础设施及重要地物、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蓄洪区、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高线等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外,还须划出土地用途区范围界线,城镇和村镇建设用地区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界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和范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范围等。

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内容。

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

(七)耕地利用规划。

1.基本思路。

〃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方便生产,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

2.耕地利用单元的规划。

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的规划设计,包括田块方向、边长、形状等;耕地利用单元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如灌渠、排水沟、防护林带、田间道路等。

3. 田间灌排渠道的规划设计。

灌排渠系一般分干、支、斗、农四级,较大的灌区多于四级,尚有总干、分干、分支各级,较小的灌(排)区可以少于四级。

4.防护林带布置。

要注意解决林带方向、林带结构、林带间距、林带宽度等。

5.田间道路规划。

分三级,村间路、村内路和田间路。

原则:路要短而直;选在平坦开阔和土质坚硬的地方;与沟渠、林带、田块和村庄布局结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桥梁、涵洞和堤坝等工程建筑物。

6.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1)在平原干旱地区,主要是解决干旱进行灌溉和为机械作业创造方便条件,所以往往以渠路为骨架进行规划。

(2)在地形复杂的条件下,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考虑机械作业。

(八)果园用地规划设计。

主要有果园内各树种的分区配置、耕作小区设计、灌排渠系、道路网、防护林的设计、附属设施配置和果树的行列配置。

(九)牧草地利用规划。

1.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

(1)确定合理载畜量(注意不同年份、季节的差异);(2)加强冬春饲草贮藏,减少家畜冷季损失(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3)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当年育肥出售);(4)加强草地的保护、改良和建设(补播、封育、浅耕翻、灌溉、施肥,修建围栏等);(5)依法治草,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

2.轮牧小区设计和割草地规划。

(十)人工鱼塘的规划设计。

包括场地选择、鱼塘规格、布局、鱼塘设计。

(十一)基塘生态系统。

是珠江三角洲的兼顾作物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

基面上种植甘蔗、香蕉、桑、草和花等作物,塘内养殖鲤、蜩L蛟和鲤四大淡水鱼。

形成人工控制的立体的水陆兼备的农业生态系统。

(十二)山地土地开发规划。

1.丘陵区土地开发规划。

包括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规划设计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

2.风沙地区的水地开发保护规划。

包括风沙地治理的生物措施规划、风沙地治理的工程措施规划和风沙地的水土管理规划。

3.沼泽地开发规划。

分为工程措施(排除地面水、重力水)、生物措施(林业措施调节水分并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措施(土壤中水的调节)。

4.盐土的开发规划。

开发利用原则:系统治理;改良与利用结合;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结合;土壤除盐与土壤培肥结合。

盐土改良的水利工程规划:排水沟(深沟、浅沟、沟汕条田、暗管排水、扬水排水、深沟河网)、水井、渠道。

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规划:植树造林、种稻改良等。

农业耕作措施改良:平整土地、深翻改土、晒堡养坷垃、适期播种、选育耐盐品种、土壤培肥、植物覆盖等。

(十三)土地复垦规划。

1. 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

勘测和综合调查;适宜性评价;复垦规划;实施。

2.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因地制宜;系统工程,统筹考虑; 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复垦规划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四、考试题型本课程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题型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
2.填空(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
3.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
4.简答题(第一小题15分,第二小题25分,2小题,共4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