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义词_近义词的意义类型分析及其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同义词_近义词的意义类型分析及其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词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三部分,并且词义类聚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情况”为理论基础,对本体研究中同义词、近义词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分类。

这将有利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的研究,同时也将为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近义词;意义类型;应用一、引言现代汉语中,以意义为标准对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仅指词的理性意义,还是包括语法意义(主要集中在词性问题上)或色彩意义;二、同义、近义类聚中的“意义”的对比是指整个词的意义还是词的某一个义项的意义;三、在共时的范围内,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是在静态中的类聚还是在动态中的类聚,也就是说是语言范畴内的类聚还是言语范畴内的类聚。

目前,学界对第二、三个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讨论同义词、近义词的类聚关系,应该以词的一个意义(一个义项)为分析单位,而且该类聚既有语言范畴内的也有言语范畴内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同义词、近义词必须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色彩意义可以相同也可以体现出差异。

但是对于语法意义,即词性是否应该相同则存在很大分歧。

如高庆赐[1]P13~15、张永言[2]P107、刘叔新[3]等认为同义词①就必须词性一致;而张世禄[4]、刘冠群[5]、陈炳迢[6]等则主张判断同义词用不着考虑词性,同义词不一定要词性相同。

对此问题,我们不做争论,这里采用葛本仪先生提出的词义类聚标准及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原则,对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类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分类葛本仪先生对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标准和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7]:一个词的完整词义都是由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这三部分构成的,并且在不同的词义类聚中都存在着静态类聚和动态类聚两种情况;同义词、近义词的语法意义一致(即词性一致);以词的一个意义(即一个义项)为分析单位。

并将同义词、近义词分类如下[8]:同义词分为四类①完全同义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②不完全同义词:词汇意义相同,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有别的一组词;③义项对应同义词:由多义词义项之间,或者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和单义词的义项之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种同义词;④言语同义词: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境的帮助而形成的同义词。

近义词分为两类①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的近义词;②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近义词。

葛先生的分类是比较全面的,它几乎囊括了以往从意义角度划分的同义词、近义词的所有类别。

可以看出,葛先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类型分析及其在词义辨析中的应用□聊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李立冬《山城棒棒军》的艺术成就.四川戏剧[J],2005年1月,第27页。

[4]郭建勋.大众文化下语境下的巴渝方言影视剧.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年1月,第15页。

[5]廖全京.西南方言剧:传统与现状.四川戏剧[J],2004年2月,第8页。

[6]田义贵.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方言影视剧.四川戏剧[J],2004年5月,第14页。

[7]蔡敏、余晓.全球化、地方化语境中的方言电视剧.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12月,第91页。

[8]田义贵.《抓壮丁》与历时传播.现代传播[J],2005年6月,第122页。

[9]田义贵.文本在传播中变迁———关于《抓壮丁》的传播学研究.四川戏剧[J],2006年4月,第19页。

[10]田义贵.试论语境变迁对文本传播的影响———以《抓壮丁》为例.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3月,第109页。

[11]杨红雨、赵雪杉.方言剧传播现象探析.天府新论[J], 2005年2月,第287页。

[12]陈林侠.方言剧与传媒新形象:从道德到消费———从重庆卫视的方言剧说起.齐鲁艺苑[J],2007年1月,第53页。

[13]段庸生.方言、方言剧与川方言剧.四川戏剧[J],2004年5月,第16页。

[14]黄诗玫.方言的个性特征与文化表达———谈方言影视剧创作的语言选择.四川戏剧[J],2006年6月,第48页。

注: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8XWQ17。

171生是从三个角度给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分类的:同义词中的①、②两类和近义词的①、②两类,是按照词义内容的相同、相似度;同义词中的③类是按照词义义项的对应方式,④类是按照词义类聚的存在状态。

其实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我们还可以分析出两种类别来,一个是和义项对应同义词相对应的义项对应近义词;一个是和言语同义词相对应的言语近义词。

义项对应近义词,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武占坤、王勤先生[9]就提到了,“由于词的多义性,词和词间的近义联系,也存在交叉现象”。

如“非常”有(1)异乎寻常的、特殊的(非常会议)和(2)十分、特别(非常高兴)两个意思,它和“极其”一词的近义关系,只存在于第(2)个意思上。

“展开”有(1)伸张开(展开两翼)和(2)广泛地进行某种运动和工作等两个意思,“开展”是指“运动或工作的深入进行”,和“展开”的第(2)个意思相近,构成近义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葛先生的义项对应同义词,还是武占坤、王勤先生的义项对应近义词,都是从词义类聚的动态范畴(即言语范畴)考虑和分类的。

这种在动态语境下搭建起来的词义类聚关系,带有临时的性质,不能在人们的“心理词典”中形成既有的同义、近义关系,也不能够以静态的形式记录到现实词典当中“往往只是一种客观的甚至是潜在的联系和对应关系,人们一般都不把它们看作为同义词。

但是在动态应用中,特别时在某个特定的具体的语境中,它们这种同义关系被明显的显现出来。

”[10]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义项对应近义词。

可以看出,义项对应的两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存在两种关系:一个是葛先生所说的两者意义完全相同,即义项对应同义词;一个是武占坤、王勤先生所说的两者只是意义相近,即义项对应近义词。

对于动态范畴内的言语同义词,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它包括葛先生的义项对应同义词(记做A1),如:哥哥的话,说得陈静怪难为情的。

怪有(1)(觉得)奇怪;(2)很,非常;(3)怪物;妖怪等三个义项。

挺有(1)硬而直;(2)很;(3)特出,杰出;……等五个义项,“怪”的第二个义项和“挺”的第二个义项成为了同义词。

再如:我打心里希望这个小伙子多收点儿钱。

介词“打”只有一个义项,就是“从”的意思;介词“从”有三个义项,(1)起于,“从…”;(2)表示经过(从桥上过);(3)表示根据(从笔记上看,这不是他写的)。

“打”和“从”的第一个义项成为了同义词。

同时,动态范畴内的言语同义词还包括葛先生所界定的言语同义词(记做A2)一类,如:一个人指着一束菊花说,“这花真好看。

”很明显,这里的花就是指的菊花,所以在这一语境中,“花”和“菊花”就形成了言语同义词。

那么,对于动态范畴内的言语近义词,其实除了包括武占坤、王勤先生所说的义项对应近义词(记做B1)(见上例),还包括和葛先生所界定的言语同义词类似的,只是意义不是相同而是相近的一类词义类聚现象(记做B2)。

这类近义词多出现在对偶(如对联)性质的文句中,如:迎春纳福,“迎”是“迎接”的意思,“纳”是“接纳”的意思,二者意义相近。

再如:理想莫享醴,前途弗图钱。

“理想”和“前途”在这里是意义相近的。

洛水凌波去,云衢踏月来。

“凌”本意是“升高,在空中”,这里活译为“在高空乘着、踏着…”,“踏”的意思是“踩”,这里二者意义相近。

很明显,我们在平时是不把他们当作近义词的,这是依靠特定的语境才形成的。

结合葛先生的分类,除去上面分析得各类交叉或重叠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这里部分采用葛先生的术语,但有的含义略有差异):语言范畴内①完全同义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词。

②不完全同义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有异的词。

③近义词:a、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相同,色彩意义不同的近义词;b、词汇意义相近,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相同的近义词。

言语范畴内④言语同义词:只有依靠语境才能出现和存在的同义现象,包括A1和A2。

⑤言语近义词:只有依靠语境才能出现和存在的近义现象,包括B1和B2。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针对以上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辨析方法:完全同义词,在语言中存在数量较少,且容易辨析,一般通过同义词互释就可以解决了;不完全同义词,只需找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差别即可;近义词(2类),要有针对性的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等方面入手,有顺次的辨析;言语范畴内的同义词和近义词,由于“语境”是其存在的基础,所以更多的要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阅读、背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来解决此类问题。

注释:①这里的“同义词”实际上包含了文中讨论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参考文献:[1]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P13-15.[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年9月第1版,P107.[3]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年第3期.[4]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J].语文学习,1956年第7期.[5]刘冠群.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J].语文学习,1957年第7期.[6]陈炳迢.汉语的同义词是不是一定要词性相同[J].语文知识,1958年第6期.[7][8][10]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P167-173,P191-219,P203.[9]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1983年7月第1版,P119.基金项目:本文受到聊城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Y0702033)的资助。

1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