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 ❖ 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 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 自身的利害关系。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 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 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 自律。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 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 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学生的道 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 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 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 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 。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 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对: ❖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 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 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 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 ,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 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 基础。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在5、6岁以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称为前道德;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 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 求大家的称赞。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 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 总是尽量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 约束自己。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有利他 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为坏。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 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 定的。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对的, 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错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 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 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 的自我中心性。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 ,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29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 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 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 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 范。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 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 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 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 在5-10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 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1)前道德阶段(5、6岁以前)
• 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地了解, 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 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 样做的观念、认识,完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 则。
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v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
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 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实际行动中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特征。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 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 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把规范看成 是固定不变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 又称为原则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 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 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 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 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 的标准。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 会性发展
2020/11/24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v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v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v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 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 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 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对:
❖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 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 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 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 ,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 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 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 望,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 ,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 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 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 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 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 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 基础上制定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这一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 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 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 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 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 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1925)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他发现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 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 获得的。他通过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育 的实验等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学 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察学习。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Nhomakorabea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受社
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 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
第04章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 1.别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 上的体现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 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