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1.(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2.“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
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
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7.林则徐在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8.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
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生产方式并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流弊”;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
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B.蕴含了社会主义的要素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D.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9.(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月)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尽的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10.(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1898年,落榜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
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
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
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11.(2019江苏清江中学期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
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12.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D.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13.(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
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
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内在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思潮的核心追求。
(6分)(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
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答案】 C【解析】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实现共产主义,A项错误;民生主义是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后的那部分归国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B、D两项错误;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C项正确。
2.“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答案】 C【解析】从歌词的内容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军歌,当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革命旗帜,故选C项。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故A项与题意不符;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仅从歌词无法说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故D项错误。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即毛泽东重点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材料中毛泽东论述的内容不符,故排除。
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答案】 B【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战相持阶段。
故选B项。
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
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答案】 A【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民主,排除C项;孙中山、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对民主的认识并不完全科学,排除D项。
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
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对应了“she”,该字既借鉴了汉字“他”,又能够使人明白其指代女性,这反映了汉字文化兼收并蓄,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人普遍因循守旧,故A项错误;“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说明这一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异常激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文化霸权胁迫,故D项错误。
7.林则徐在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B【解析】材料中,把侵华英军称呼为“匪”,认为清朝失败的原因是英军的“器良技熟”,同时,叮嘱友人不要把信拿给外人看,表明林则徐的心态仍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选B项;从“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侵华是一种侵略行为,排除A项;材料是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英国取胜在于“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没有认识到要采取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