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的艺术美论文摘要《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这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
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同时想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喜欢白居易《长恨歌》,其实这里面是有原故的,这篇文章是他在做周至县尉时作的,正好我的家乡也在周至,而且《长恨歌》全文曾被毛泽东同志手书,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
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根据我所学和以前老师所讲,对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讽刺唐玄宗淫乱误国与昏庸不悟为主。
“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1[1]。
”二、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是以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为主题的,从而发掘出了人性中的一些美好的、纯真的情感。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关于“讽喻说”最早的观点应当出自陈鸿的《长恨歌传》。
据其文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为周至县尉时,陈鸿、王质夫、白居易三人闲暇时一起游览仙游寺,谈起李、杨故事,互相感叹不已。
质夫举酒扵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
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由这一段记载可见,《长恨歌传》是白居易委托陈鸿所做的传文,意对《长恨歌》进行阐释。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认为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这也是对《长恨歌》讽喻主题的最早诠释。
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一诗的评价则与陈鸿不尽相同。
元和十年,即《长恨歌》创作近十年以后,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2]中得意的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者自述,《长恨歌》乃是一篇风情之作。
白居易在作《长恨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爱情悲剧的一次祭奠,借诗消愁,感叹人生。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而且“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而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正在经历着一场与心爱之人的生离之痛,愁肠郁结不得排遣。
白居易此时正在热恋着一个名叫湘灵的姑娘,两个人已是海誓山盟,私定终身。
可是受到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白居易并不敢将这段感情公开。
在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写过一首诗,题名《感情》,透露了自己这段感情的秘密。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对于自己感情的切肤之痛,对于湘灵姑娘无时无刻的思念,白居易只有在写《长恨歌》时才能有感于怀,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感天动地,超越生死。
因此,《长恨歌》结尾时的四句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难道不是白居易对湘灵姑娘的爱情宣言,不是诗人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吗?所以说,《长恨歌》一诗重在写风情,处处倾注了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歌颂。
同时,也是白居易自己的一次“把酒临风,祭奠远逝的爱情。
”关于《长恨歌》一诗的主题争论,历来也是百家争鸣,并无定论。
下面就对《长恨歌》一诗的艺术特色我做以浅显分析。
结构特色——奔放奇幻、峰回路转《长恨歌》这篇长篇叙事诗共120句,840个字,从结构上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作者以浓墨重彩的语言描写了李、杨两人的享乐生活,同时也花费了不少笔墨极力刻画了杨玉环的美艳形象。
第二段,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东望都门信马归”。
写安禄山叛乱,将李、杨两人从“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春梦中惊醒,六军行至马嵬坡发生兵变,杨贵妃不幸身死和玄宗李隆基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唐玄宗由蜀回到长安,地位发生一落千丈的变化,由一呼百应的君王变成今日连行动都要受到限制的名义上的“太上皇”,面对着落叶满阶,秋雨梧桐,对杨贵妃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
用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作了进一步的刻画。
全诗的结构曲折而又完整,诗人紧紧抓住了李、杨爱情的主线,以李、杨的相识、分别、思念、仙境寻妃为故事主体,让情节一环一环的连续向前发展,既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有一些小的波澜起伏。
请看:第一段写“重色思倾国”的唐玄宗如何求得杨贵妃的过程。
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写出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说杨玉环是通过选秀而“一朝选在君王侧”的。
这里诗人用寥寥数语就掩盖了杨玉环曾被册封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唐玄宗通过度为女道士从而强行占据的历史真相。
将一个父夺子妻的宫廷丑闻掩盖得不留一点痕迹。
诗人对杨贵妃美貌的刻画丝毫没有吝惜笔墨,她的“天生丽质”竟然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地步。
作为“重色思倾表现了诗人对唐玄宗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的谴责,以至于“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这一段写两人的结合,男欢女悦,如胶似漆。
更是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将这种享乐生活的刻画推入到了极点。
紧接着第二段,情节急转直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犹如一声青天霹雳将两位主人公从“仙乐风飘处处闻”的青云间抛入万丈深渊。
这一部分包含了杨贵妃香消玉陨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念。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使两端衔接紧密,给人以绵绵不绝之感。
唐玄宗从一个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突然之间变成了形只影单的孤家寡人,巨大的落差对他的心里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刺激。
此情此景之下,他面对着池苑依旧,太液芙蓉,春风桃花,秋雨梧桐,难免要发出“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
这一段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对这种相思之情极尽铺陈,渲染。
睹物思人,对景生情,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晚景刻画的淋漓尽致。
最后结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情已写绝,话已说尽,似乎这首诗到此为止,已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然而到了第四段,却来了个“忽闻海上有仙山”,以奇异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蓬莱仙境”,竟然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这一部分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幻境,写出幻境觅妃,托物寄词,重申前世这几个事件。
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杨贵妃如同一枝摇曳于微风之中,霜华冷艳,带着雨露的桃花一般出场,一下子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卓约仙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香冷玉形象。
诗的前半段写合、欢,后半段着意突出离、悲,一虚一实,虚中有实,便增3[3]添了许多离奇曲折,给整篇诗歌蒙上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叙事艺术特色----裁减巧妙、虚实相生在《长恨歌》中,诗人显示了他卓越的叙事艺术功力。
《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她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的基本要求上,还注意巧妙的剪裁,线索的灵活穿插,恰当的插叙、倒叙、照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人在故事情节上的创造更是发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唐代传奇对《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是在诗的开头裁去了杨贵妃本为玄宗儿子寿王妃的历史情节,而代之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来解释杨玉环进宫的过程。
诗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按照持“讽喻”的观点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没有必要为唐玄宗避讳这一史实。
唯一可以行的通的解释是作者出于作品的艺术结构的需要,即突出李、杨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而决定的。
如果旨在揭漏二人的荒淫误国,这一情节不仅不可以裁剪,而且要加以艺术渲染,从而达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目的。
根据作品的主题取舍材料、结构、故事情节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
白居易正式遵循着折中叙事艺术的规律写作的。
第二,在细节描写上《长恨歌》在人物肖像、服饰、情态、心理等方面很明显地受到了同时期传奇写作艺术的启发,并加以吸收融入其叙事方法之中。
试看唐传奇《柳毅》3中两段描写龙女的文字,一为在泾阳途中初见之时“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然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一为龙女为钱塘君救回洞庭龙宫“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潼节玲珑。
萧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盈盈,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砀满身,绢縠参差。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
”再看《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形象描写,在刚入宫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及至道士入蓬莱仙境访寻所看到的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者来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