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统一之路
2、第三大组讨论问题二,并在听取两大组同学的发言后做出评判。
3、全体学生一齐完成表格的填空。
1、每一大组原来已设有前后六人一组的历史学习小组,所以在讨论时大组中又有小组。
2、经过个体自主完成、讨论交流、最后选出发言人几个步骤,在此环节最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尤其是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同时,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这一问题。回答教师的提问。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法西斯专制的建立(板书)
1、向学生展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的文字材料。
2、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假如你是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人,你会加入纳粹党吗?请说明理由。
3、回答学生的质疑。
4、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形成法西斯专政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德意志统一方式和帝国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党上台原因的认识,初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及继承与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
《德意志帝国宪法》
教学难点
德意志帝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认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情景,通过情景的模拟能更深刻理解历史的真相。
2、经过(板书)
1、投影俾斯麦及其著名的“铁血”演讲词。
2、播放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Flash视频动画,配以解说,动态地体现其统一过程。
3、根据动画提问:
(1)德意志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统一?
(2)统一经过了哪三次王朝战争?
(3)哪一年完成统一?
3、在辩论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抓住别人发言的中心,理解别人发言的重点。
4、最后通过表格的填空,加深了学生对法国和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理解,在体现“过程与方法”统一的同时,也落实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板书)
1、魏玛共和国(板书)
投影问题:为什么说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统一的原因:(板书)
1、板书提纲。
2、投影显示19世纪初的欧洲地图,放大德意志邦国众多的版图,在地图下面显示问题:如果你是19世纪初的一名德意志商人,要将商品从奥地利运到汉诺威去,将会遇到什么困难?
3、在学生回答后再投影显示《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中的一则德意志关卡林立的文字材料。
4、说明:分裂割据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 题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统一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记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总统制共和的异同,理解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不同及是否加入纳粹党等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所设问题不难,时间很短,但有利于养成学生在观看任何教学视频时眼、耳、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体现学生的个体性。
3、影响(板书)
1、指导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响时着重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考虑。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
将自己归纳的提纲写在练习册上,接受教师的抽查提问。
1、俗语说:“授鱼不如授渔”,在学习上,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是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1、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
2、看地图,思考回答问题。
3、阅读材料,进一步理解德意志统一的原因。
1、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独立自主地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内容。
2、历史地图与文字材料是历史学中最重要的两大素材,通过阅读,同学们既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谁做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1、认真观看视频动画。
2、所设四个问题以抢答形式完成。答对者得到表扬并获得过程性评价中的加分。(由科代表记录)
1、在分析德意志统一的原因后,学生的精神可能有所放松,此环节运用了珠江三角洲学生熟悉的港台游戏节目形式(普通话语区可以模仿《幸运五十二》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适当笔记。
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拓展
投影思考题:以德国为例,像这样一个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呢?
课后思考
通过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更深层的问题,进一步体验历史学习的魅力。课后 Nhomakorabea小
结
在讨论比较两国宪法的不同点时,学生争论激烈,“法国人”极力为自己政治体制中的民主自由而自豪,“德国人”则认为自己的体制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巩固统一,较实用。学生的思维已调动起来,但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的历史观,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在讨论是否加入纳粹党时,90%的学生都选择加入,很好地理解了纳粹党上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教师打出“二战”中触目惊心的照片时,都发出惊叫声,连说上当受骗,较好地实现了“情感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课后感到,此时如果将同学们引向“信仰与盲从”的讨论,现实教育意义更大,也更符合必修1的主题。
4、最后设计一个表格来比较法国1875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不同,比较项有政治体制以及国家元首的名称、元首的职权和产生方式、议会的职权、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特点等。
1、第一、二大组的学生以法国人的身份讨论法国1875年宪法体现法国的政治体制。第四、五大组的学生以德国人的身份讨论《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情景模拟、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法交替使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教
学
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模拟课本P58页林肯总统的口吻以胡锦涛主席或个人名义为维护国家统一向台独分子发出呼吁
美术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观点,与真实历史图片不同,绘画作品很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某个方面进行了夸张和突出,但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历史某一方面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油画,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或美术作品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专制主义特点----体现在《德意志帝国宪法》(板书)
1、小组讨论:
问题一:比较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请以德国人或法国人的身份来讲述本国体制特点。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军国主义特点(板书)
1、投影显示一幅油画《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人教版中有此画),指导学生观察: 从画中人物的服饰、表情、人物布局安排等方面分析此画体现了哪些历史信息?
2、进一步投影显示:画中,德皇威廉一世受到哪些人的欢呼?教师补充军国主义的含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油画,理解在德意志帝国统治中军人的地位和影响。
5、投影二战中受纳粹残害的人们的照片。
学生阅读课文和投影文字材料,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1、模拟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的真实。
2、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了解纳粹党上台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照片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结
简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到二战后德国彻底地走上民主共和政体道路的历程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点评作业情况,优与不足。
1、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作业并有感情地读出来。
2、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迅速分析归纳他们作业表达了什么内容。
1、公开表扬作业优秀的同学,增强其信心,增加其学历史的兴趣,体现激励教育。
2、学会倾听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在听的过程中,大脑迅速思考,注意理解他人说话的中心内容。
一、德意志的统一
问题二:同学们,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制度呢?
2、指导小组长分配任务,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观察小组的讨论情况,回答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总结:法国人选择总统制共和有她的理由,德国人选择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有她的现实需要。人类的发展是多样性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