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艺术美: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3、略述叶朗美学思想的主要容。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心胸来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

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意义和价值。

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至万事万物的爱。

4、艺术形态在不同时代经过哪些发展阶段。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代中的“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实际上指的是“技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些生存技能。

在西,Arts最初也指技艺,如在古希腊时期的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都是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自由的艺术”,即“自由的人的艺术”,是一个整合概念,也主要指的是技艺,包括低级的艺术如文法、修辞和逻辑,高级的艺术如算术、几、天文和音乐,实用的技艺与非实用的艺术尚未区分开来。

1746,法国美学家巴托第一次提出了“美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和建筑六种。

之后,艺术逐渐摆脱实用的技艺层面,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层面,且不断加深和扩大了其涵与外延。

现当代艺术概念、畴的变迁仍在继续。

1、略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美学大讨论中的几派基本立场,并提出你的观点。

客观派:以蔡仪为代表;他主美是客观的,主观派:以高尔泰和荧为代表;他主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主客观统一派:以光潜为代表;他主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社会派:以泽厚为代表。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我认为。

2、略述哲学家友兰关于“人生境界”四层次的思想。

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

友兰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也就是子说的“吾与点也”的那种境界,郭象说的“玄同彼我”、“与物冥合”的境界,宋明理学家说的“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

3、按照各种划分依据,艺术的形态的分类都有哪些。

复习老师在PPT4、略述意境的性质及其构成特点。

所谓意境,是指通过形象化的意与境偕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带入到某种想象的空间,从而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思想上受到感染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一层是表现的是“境”,即象之象。

具体呈现为诗词作品中用语言描写出来的可见之象。

像马致远《天净沙》中有十个物象组成的一幅荒凉寂寞的风景画。

,这个风景画是具有鲜明的感官性、再现性和此岸性的。

第二层表现的是境中之“意”,即诗人透过所写之境表达的艺术感受和情感情绪。

有人把它称为诗的“味”。

第三层表现的是“味外之旨”。

也有人称为“韵外之致”。

这是诗的深层意蕴,诗的哲理结晶。

5、略述形式美的构成及其构成组合规律。

点、线、面、体(形)、色彩、声音PPT论述题:1、试以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意象理论等评析唐元稹的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谈谈学习《美学》课程的感受和思考。

1、画家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结合审美意象理论,谈谈你对板桥这段话的理解。

2、运用美学知识谈谈动画《梁祝》。

A、综合艺术;B、涉及的审美畴;C、中国人的审美观。

美的三个领域:美是自然与人的相遇,美也是人类自身的创造。

从另一角度说,美乃是人类对一切特殊之他者的命名。

它们栖居于自然界,徜徉在人类社会,弥漫于艺术领域,故谓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山不自美,水亦不自美,但因了人,山水就有了情味,山水的美就彰显出来。

自然有了人,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还充满了情韵,参与到了人类的价值活动中来。

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的创造。

精神美或心灵美是社会美的重要构成部分。

艺术美艺术美其实是社会美中特殊的一种。

包含:雕塑、舞蹈(丽萍的雀舞)、音乐(《梁祝》)、绘画、文学(子昂的幽州台)美学学科的性质:1: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是美学的基础)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分为:a自然学科:自然界;量化;证实或证伪b 社会学科:社会制度、社会机构等;部分量化;部分证实或证伪c人文科学(学科):人类精神现象;几乎不可量化;较难证实或证伪。

对美学研究的看法: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重点的审美活动或审美对象。

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提高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关于审美活动:1、人类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a认识活动:求“真”;b道德活动:求“善”;c 审美活动:求“美”。

2、审美活动的概念: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行为的总和,是人类高级的后发性的精神性活动,因此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

其目的不是占有、消耗对象(如吃),也主要不是认识对象(如科学实验),而是通过感知对象来获得情感愉悦,满足精神需要。

审美活动是“特殊的”审美活动原因:1审美活动是后发性的因而是“奢侈性”的人类实践活动。

2审美活动不是物质功利性的活动,不能解决物质生存面的实质问题。

3审美活动是感情愉悦、精神净化的实践活动。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

二、艺术是美学研究对象的重点。

例析:1艺术是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是美学研究的必然对象和当然对象。

2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集中,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人也更容易走进美的世界,了解美的特点,把握美的规律。

3艺术乃人类精神的显影。

4通过艺术来把握审美观念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是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

形式美形式美的基本元素:点:芭蕾之脚尖舞、米芾的米点山水画。

线:中国水袖舞,梵高的《星空》。

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体(行)、声音色彩:冷暖色调、色彩的搭配。

形式美的组合原则:整齐一律(中国美的最佳规律: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建筑中的对称:滕阁)、比例尺度(中国山水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节奏韵律(中国的塔:大雁塔、铁塔等)、主次关系(中国房屋的中堂与厢房)、对比关系(中国的太极阴阳图,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自然美一、概念:狭义的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原生态(未经人直接改造)的美,有自然山水的美、自然事物的美、质朴的人体美,等等。

广义的自然美还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如花圃。

二、自然以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客体原因:形式奇特。

例子:风光2、主体原因:人类实践水平、主观需要,社会文化语境。

与人类实践水平、主观需要和社会文化语境相一致的,同时其本身又具有奇特形式的自然事物则被称为“自然美”。

3、主客体的异质同构。

三、对自然美的欣赏:欣赏自然应是人类的常态。

罗丹:自然总是美的。

生存大与审美;生存先于审美。

人类自然审美的历史:植物审美晚于动物审美原始人的动物审美的真相:生存—巫术四、美的种类天体气象之美无机物之美水域之美植物之美动物之美五、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重在形式(形、色、声等)2、自然美丰富多彩,富有变化3、自然美富有寓意和象征性六、自然美的主要审美风格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秀:柔和秀丽、优美妩媚。

险: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奇:形态奇特、出人意料。

幽:景色深藏、隐蔽、僻静。

奥:深奥莫测、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

旷: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热爱自然吧: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法国加缪语)艺术品:概念:艺术品是反映外在世界(自然与社会)和在世界(精神)的一种特殊的符号性存在。

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动性、感情性、想象性、虚幻性、创造性等面。

特点:1物质性2人工性3 精神性4 形象性与想象性。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材料层(物质)2符号形式层(符号)3意象世界层(形象)4在意蕴层(意蕴)。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审美类型:1主体与对象同一:优美、典雅2主体低于对象:悲态、悲剧、崇高、荒诞3主体高于对象:怪、丑、滑稽。

第一节崇高与优美一、崇高1特征:崇高,是一种庄、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火山、海洋等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

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