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雕塑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雕塑教案、教学设计

他山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美术教案
教学年级、班级:班科目:美术教学时间:第周星期一累计课时节
课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备课
教师
王书勇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鉴赏
教学资源多媒体选用
教材
人教版美术鉴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对
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②通过教师讲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秦汉时期雕塑群的艺术特色,学生初步
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

分组探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深
层次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征和成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能力。

重难
点落
实与
突破
的措
施简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简述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内容设计二次备课设计
过程与方法一、教材分析
(1) 内容结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雕塑组群作品进行具体详尽的介绍,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使学生掌握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全课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述。

总结中国古代雕塑中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两大类的定义、成因及其艺术风貌。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介绍史无前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特别对其“致广大,尽精微”的写实艺术手法加以鉴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

其中具体分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特别强调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这部分内容又分为四个小部分:第 1 部分是介绍敦煌石窟,举例说明敦煌石窟雕塑的世俗化审美倾向;第 2 部分是介绍云冈石窟,特别对其第 20 石窟佛进行分析和鉴赏;第 3 部分是介绍龙门石窟,将其造像的艺术风格与云冈进行比较,着重以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雕塑为例,说明龙门石窟雕塑艺术进一步民族化的特征;第 4 部分是介绍麦积山石窟,举例说明石窟造像中的泥彩塑像的特点。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这部分是介绍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举例说明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感染力。

(2) 名词解释
陶俑
陶俑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时期,残酷的奴隶主死后都要用生前所役使的奴隶来殉葬,他们妄想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奴隶社会中的阶级压迫,这在奴隶社会前期特别盛行。

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奴隶主为了保全劳动力,慢慢改用泥塑、木雕或者铜铸的俑人来代替活人殉葬。

俑从战国时期被作为代替奴隶殉葬的随葬品以来,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制陶业的发达,出现了更多的经过烧制的陶俑(也有少量的木、铜、铅、锡制作的俑像),秦始皇陵的大型兵马陶俑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像
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为佛。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是佛教对其教主释迦牟尼的尊称。

但因佛教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于是就有了无数的佛。

从佛语和雕塑造像中我们都可见到多种名称的佛。

佛像造型为能体现生理形象和道德品质的高尚、完美,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说法,并有具体的尺度、比例规定。

佛像的发髻有肉髻(即光而无纹者)、波状纹髻和螺髻三种。

佛像姿态有坐、立、卧三种。

佛像讲究手势(手印),它是区别佛的各种情态和各种不同佛的名号的重要标志。

佛像的衣着都朴素无华,着袒右肩袈裟或道肩式、或褒衣博带式大衣。

菩萨像
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的简称,“菩提”意译为“觉悟”,“萨”意译为“有情”,或“发大心愿的人”,原是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的称号。

后来,佛经中出现许多被称为与佛共弘教化的菩萨,后并泛称印度宣扬佛法、建宗立教的高僧为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

佛经中提出的有具体名号的菩萨,都属于“等
过程与方法
觉(等同于佛)菩萨”,是辅助释迦牟尼或其他佛“弘扬教化”的,重要的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弥勒、地藏等菩萨。

正规的菩萨造型与佛像一样,是注意相好、量度、手印和服饰的。

但佛像要端正肃穆,菩萨则柔丽慈祥。

佛的衣着要求单纯朴实,而菩萨则讲究华美庄重,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臂贯环钏,肩搭飘带,腰束长裙,多为美女型,特别以观音菩萨最为柔丽,姿态有立有坐。

手印多作说法印,或持有一定的法物。

如观音手持莲花提宝瓶,文殊手持经卷,普贤手持如意,弥勒手持宝塔等。

二:教学过程:
(一)本课着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理解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议教师在分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多作相互间的对比,便于学生把握不同雕塑作品的特点,比如秦陵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的对比,各大石窟寺造像的对比。

1、我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

什么是陵墓雕塑?
教师总结: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现。

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

这些属于陵墓雕塑。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a 秦始皇兵马俑群: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
b 霍去病墓前石刻群:立马伏虎
《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世界上是公认的艺术珍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我们同学说一说《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
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 征服了现代人。

当中国进入到了封建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雕塑作品被帝王们所重视,尤其是在帝王的宫殿和陵寝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很有特点的雕塑,但可惜那些宫殿都已经不付存在了,而那些雕塑作品也随之消失,只有那些藏于地下的陵寝中的雕塑得以流传下来,并像我们现代人揭露他们那远古时代的神秘面纱。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真正震撼世界的雕塑作品秦代兵马俑,它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惊世之作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教师总结:兵马俑中有武将、文官,有士兵、战马,个个相貌不同,神态各异。

武将威严庄重给人以身经百战、老谋深算之感,士兵除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还有其不同的个性。

天人合一的汉代雕塑。

汉朝的建立推翻了秦朝严酷的统治,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汉高祖实行开放政策,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道家思想得
过程与方法
到发展。

道家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反映在雕塑作品上就是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雕琢自然而不改变自然,现保存比较完整的陕西霍去病墓石刻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展示《伏虎》《跃马》
对照秦代雕塑找出汉代雕塑的特点?
汉武帝为纪念他生前河西大捷的战功,特在茂陵东侧修建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墓冢,垒石成山,杂植苍松翠柏,境界逼真,墓上散置一批大型石刻,手法简练,气势浑厚,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化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中外艺术大师所赞仰。

这种天人合一、因势造象、浑朴自然的雕塑,当时的欧洲无法与之相比的,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

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请各小组分别介绍中国四大石窟雕塑的艺术特色。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

3、入神求真的宋代雕塑。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

宋朝开国制法典、修水利、兴农商,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出现了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雕塑方面也有不少的创新。

( 二)雕塑作品特别注重空间的效果,尤其是雕塑群。

因此建议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展示雕塑作品的空间环境,或者展示雕塑作品的多个角度,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雕塑的整体氛围,如石窟寺的外景、佛龛整体造像效果与其中单个作品联系起来分析。

可以利用影像资料。

( 三)有条件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到雕塑群实地参观考察,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到著名的石窟寺参观,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评价、鉴赏雕塑作品,并写下感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问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是什么?以及喜欢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