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 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 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

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
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
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

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
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

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

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

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

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③作业分析
教学系统中的作业是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借以构建学生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通常称为教材。

在教学系统中教材即教与学的一系列作业。

这种作业是用来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构建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

作业既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又是制定教学活动程序的依据。

作业分析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作业的认识,为制定教学活动程序提供依据。

(3)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他们分别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其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活动分析原则、类化经验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明确化原则。

②教材是教学活动用以构建心理结构的工具或手段,是学习活动中的客体。

各科教材的选编,不仅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且要切实体现学习规律以利于心理结构的构建。

为了充分体现心理结构构建的规律,教材的设计必须一体化原则、网络化原则、程序化原则、最佳化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③教学活动是经验传递系统中教师对经验的传授与学生对经验的接受活动的总称。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为了加速心理结构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程序优化原则和方式方法多样性原则。

④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是对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检查与评定,通过考核与评估可以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它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的成效,同时可以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使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发挥应有作用,其设计必须遵循可靠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和促进性原则。

2.什么是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如何科学地陈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
答:(1)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也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2)教学目标的科学陈述
①行为目标。

它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一个陈述得好的行为目标应符合三个条件: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即表述行为;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表述条件;规定符合
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即表述标准。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了,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

但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品德结构的变化。

为此,格伦兰(N.E.Gronlund采用描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

按照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陈述记忆、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但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

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

如果没有行为样例,则就失去了评价教学目标究竟是否达到的依据。

③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该目标只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表现性目标只能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补充,教师切不可完全依赖这样的目标。

(3)教学任务的分析
任务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德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

教学空间是指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即改变学生的原有状态,使其向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
末状态变化。

而当教学目标的终末状态确定后,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的确定则是问题的关键。

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鉴定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

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

必要条件是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使能目标。

使能目标是指在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定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

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

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使能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

有效的学习除了必要条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条件。

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是必要条件。

而支持性条件则类似“催化剂”,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

在任务分析时,教师也应对这些支持性条件加以分析。

3.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1)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行为矫正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

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②信息加工模式:以认知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由于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就提出了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③个人发展模式:以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教学模式为代表,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体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

④社会作用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

4.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其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何?各有何优缺点?
答:(1)刺激控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强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在某种特定的刺激环境中,个体做出一个期望的反应,就伴随呈现一次强化。

在心理学中,把这种刺激与强化间的对应称为列联,把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称为列联安排。

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