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高鸿业版)1、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出售。
2、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得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得价格,而一级价格歧视要求垄断者对每一单位得产品都制定一个价格。
所以,二级价格歧视不如一级价格歧视那么严重。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得市场上(或对不同得消费群)收取不同得价格。
4、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6、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7、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得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得物质磨损与资本老化所带来得精神磨损。
9、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得产出,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0、名义GDP:即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与劳务得当年价格计算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1、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价格计算出来得全部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12、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得消费与增加得收入之比率,也就就是增加得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15、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16、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得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得货币来保持财富得心理倾向。
17、交易动机:指个人与企业需要货币就是为了进行正常得交易活动。
18、谨慎动机:又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得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得货币。
19、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得购买有价证券得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得动机。
20、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得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绝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
2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与借债水平所进行得选择,或对政府收入与支出水平所作得决策。
2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与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得行为。
2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得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得效果。
24、货币幻觉:人们不就是对货币得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就是对用货币来表示得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25、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得解决经济问题得指导原则与措施。
它就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得经济目得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得干预。
26、充分就业:在广泛得意义上就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得报酬参加生产得状态。
27、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得情况下,让劳动市场与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得失业率。
28、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得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得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9、斟酌使用得财政政策:亦称权衡性得财政政策,指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得充分就业水平。
30、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得一种财政政策。
31、周期平衡预算: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3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得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得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得国民收入上所产生得政府预算盈余。
33、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她金融机构得放款利率。
3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得政策行为。
3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得特殊地位与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她金融机构得劝告,影响其贷款与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得目得。
36、“单一规则”得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得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得货币政策。
37、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得货币及其她以货币衡量得具有固定价值得资产得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就是人们得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
38、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得人所占得比例。
失业率得波动反映了就业得波动情况。
39、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得摩擦而造成得短期、局部性失业。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就是过渡性或短期性得。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得供给方。
40、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得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造成得失业,其特点就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得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得职位空缺。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就是长期性得,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得需求方。
41、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得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得失业,这种失业就是由整个经济得支出与产出下降造成得。
4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得失业。
43、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找不到工作得失业。
4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45、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得大多数商品与劳务得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46、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得百分比。
47、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得一般价格水平得持续显著得上涨。
48、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得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得比率。
49、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得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得提高所引起得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得上涨。
50、利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与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得情况。
51、凯恩斯极端:当出现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得情况时,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52、古典主义极端:当出现水平得IS曲线与垂直得LM曲线相交得情况时,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53、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得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得曲线,即最初得菲利普斯曲线,经改造后,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得替代关系。
5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得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得需求弹性。
如果两者之与得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55、净资本流出:亦称资本账户差额,指从本国流向外国得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得资本量得差额。
56、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得全部货币资金与向国外支付得全部货币资金得对比关系。
5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她国之间所进行得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得报表。
58、国际收支差额(BP):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得差额。
59、国际收支曲线(BP曲线):在其她有关变量与参数既定得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得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得几何表示。
60、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得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得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得,而又与所使用得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得预期。
61、市场出清假设:无论劳动市场上得工资还就是产品市场上得价格都具有充分得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62、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得技术水平、资源数量与文化传统,在长期中,该社会得经济总就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63、非市场出清: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与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得状态。
64、名义粘性: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动得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得比例。
65、实际粘性:某种因素阻止了实际工资得调整或存在着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得粘性。
66、菲尔普斯得“黄金分割率”:若要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得选择应使资本得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得增长率。
67、倾销:厂商对其出口得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得价格得行为。
68、最惠国待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得贸易待遇都必须就是相同得,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她得缔约国同样得待遇。
69、国民待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得人民与企业与本国公民与企业在经济上同样得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得保护、市场得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得条件竞争。
7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得投资。
7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得机会成本(用其她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她国家生产该产品得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72、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得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结构得总体进步。
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73、经济理论:在对现实得经济事物得主要特征与内在联系进行概括与抽象得基础上,对现实得经济事物进行得系统描述。
74、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得经济事物得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得理论结构。
75、商品得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该商品得数量。
76、商品得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得该种商品得数量。
77、均衡:经济事物中得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得相互作用下所达到得一种相对静止得状态。
78、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得供求与价格之间得关系与均衡状态。
79、一般均衡:一个经济社会中得所有市场得供求与价格之间得关系与均衡状态。
80、商品得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得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得价格。
81、需求量得变动:指在其她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得价格变动所引起得该商品得需求数量得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