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你知道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阆中张飞庙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

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

张飞,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为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五虎之一。

官拜车骑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章武元年,为部将范彊、张达所杀,死后葬于阆中。

“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

”自此之后,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

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

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枋、大殿、后殿、墓亭及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

山门为五开间分心造用三柱、悬山式屋顶,檐下施六铺作计心造斗拱,其交互斗和散斗均作成棱形,十分精美。

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

两次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

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妆点的武将殿府肃穆、庄严,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均沿45。

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状,四根巨大的内柱均为四瓣镶嵌的梅花柱,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

楼左、右两边木牌枋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张桓侯祠》石碑两通。

穿过敌万楼后三十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

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仆典雅。

仰视殿内头戴王冠,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的张飞塑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

巨钟、战鼓、铁鞭、蛇矛分别于左右两壁,气氛肃穆,威武。

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

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座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 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乃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她正以自己独有的娇姿,喜迎四海宾客的到来。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龙洲与九龙桥传说传说关公归天以后,作了荆州的守护神,保佑一方平安。

有一天,关公奉玉皇大帝之命回天庭议事,返回荆州时,见江边跪了一大排老人和妇女,摆着香案,面向江水磕头。

关公落下祥云,心想俺去天庭不过三日,荆州发生了何事?于是他摇身一变,化着一位过往客商,来到江边。

他向一位老翁问道:“老人家,近来风调雨顺,您们摆香案为何?”老翁打量一下客商打扮的关公,叹了口气说道:“客官有所不知,原先这大江水道宽阔,东连吴越,西通巴蜀,来往船只,畅行无阻。

可是最近几年,天天翻船,船毁人亡,不知何故。

老朽的儿孙和这些乡亲的家人,都在这江上行船,特祈求上苍保佑。

”关公听了,说道:“人间竟有这等怪事,待俺去查个明白。

”说完,化作一阵风不见了。

老翁大吃一惊,心想今日遇到神仙,百姓有救了。

于是又点起香,对天祈祷。

常言道,天上一日,人间三年。

关公去了几天,怎么不生变故?他立即唤来土地神,问道:“大江之上,一向平安,今有何方妖魔在此作怪?”土地神答道:“大仙息怒,此乃东海龙王敖广所为。

欲知详情,请听小神一一道来。

”原来东海龙王敖广世居东海,仗着兵多将广,深居龙宫,时常兴风作浪,危害一方。

有一天,敖广把九个弟弟叫来,对他们说:“我们兄弟十个,挤在东海,地盘太小。

为兄想西去大江,把云梦、洞庭二泽抢占过来,大家意下如何?”敖广的这九个弟弟都还在修炼,一般只有500年道行,听大哥说要去内湖,随声附和道:“一切听兄长安排。

”这一天,他们逆水而上,来到荆州西面这段宽阔的江里,安营扎寨。

他们10条龙在水里翻腾,闹得江面无风也有三尺浪。

过往的船只,稍不小心就会被浪涛掀翻。

老二老三是乌龙,他们觉得这样还不过瘾,就从三峡衔来巨大的石块,放在江心。

那些过往的木船,一碰到石头,船底撞个大洞,很快下沉。

这两条乌龙就用此法,天天寻开心。

因此,这里天天都有船沉没、颠覆。

长江水神见他们胡闹,就去规劝他们,可他们人多势众,说也说不过,打也打不赢。

敖广指着水神的鼻子说:“别看你是神仙,你是管水的,管不着爷们!”水神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地走了。

关公听了土地神的这番话,不觉怒火中烧。

他手提降龙宝剑,来到江里,大声喊道:“敖广出来答话!”敖广听到喊声,心想谁敢直呼我龙王的名讳,真是胆大妄为。

他顺着声音找来,只见关公站在面前。

敖广一见,忙说:“火龙星君,叫本王何事?”关公见龙王这种傲慢的样子,气恼地说:“尔等不在东海好生修行,却跑到大江胡闹,该当何罪?”敖广冷笑一声,说道:“你是天上的龙神,我是水下的龙王,你我敲锣卖糖,各管一行,劝你休管闲事,免得伤了和气。

走吧,本王告辞了!”关公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不知好歹的妖孽!尔等犯了天条,快跟我去天庭受审!”敖广的九个弟弟,除了老幺以外,全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火龙星君有何能耐,敢拿我等问罪。

你多管闲事,先斩了你再说!”龙王仗着人多,挥动兵器,就向关公扑来。

关公一边躲避,一边大声说:“尔等休得无理!”龙王以为关公怕他们,胆子更大了,把关公逼得没有退路。

关公急中生智,跳上云头,这九条龙全部现出原形,腾空而起,紧紧追杀。

只见他们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舞着利爪,步步紧逼。

为了不误伤百姓,关公升到九霄云外,这九条恶龙紧跟上来,在空中翻腾。

关公忍无可忍,拔出降龙剑,向两条乌龙砍去,斩掉了他们的龙头。

这些亡命之徒,一齐围上来,关公使一个分身法,分作7个,挥剑撕杀,又斩黄、赤、绿龙6条。

最后,只剩下龙王敖广,自恃有三千年的道行,与关公斗法,结果败下阵来。

敖广自知敌不过,化着一阵清风逃遁,关公抛出降龙剑,斩掉敖广的头。

那敖广马上生了一个头,逃回东海。

关公收回宝剑,降下云头,见一条小白龙跪在地上。

他上前问道:“你怎么不回东海?”小白龙答道:“我的九位兄长违犯天条,罪有应得。

大哥敖广逃走,其余8个已死,让我来替大哥顶罪。

”关公见他心诚,便说:“那好,你把大江的航道疏通,让江上的船只平安通过,我即刻禀告玉帝,对你从轻发落。

”说完,驾祥云而去。

小白龙马上去江底清除障碍,无奈修行年代少,无能为力。

他想自己难除障碍,对不起关公,就把身体卧在这些巨石上,让船只从自己身边过。

等关公从天庭转来,小白龙已变成一条长洲。

关公把那些翻船沉船葬身江底的船工家属,安置在洲上耕种。

不论江水怎么涨,都淹不着。

人们说,这是小白龙替兄赎罪,就把这洲子叫做龙洲。

他的九个兄长的头,被关公斩掉,全落在荆州城东门外,嵌在东门桥上,被称为九龙桥。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魏国坐山观虎,错失良机公元221年8月,孙权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并送还荆州被关羽抓住当俘虏的于禁,朝臣皆贺,独刘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又说:“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

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

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

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刘晔的建议是要从魏国趁吴蜀敌对,联合蜀夹击吴(蜀远吴近),从淮南进军,直取吴首都建业,他的分析相当正确,可称审时度势的上策,曹操生前认为统一天下必须分裂同盟,对其各个击破,曹操之所以未能完成统一天下其原因也在于吴蜀有急则相救,拥有当时天下十分之八的曹魏,正面攻击都苦无空隙,何况是有机会令孙权措手不及呢?在曹操临死前屡攻东吴抵御关羽,不得不半途而撤退,如今同盟彻底破裂反面,正有机会,两面夹攻孙权,孙权光是抵挡任何一方都勉强有困难,若是双管齐下,后果可想而知。

曹丕攻击东吴,就算不能拿下孙权,也能趁机侵占土地,反正趁火打劫,孙权无法两方同时面面俱到。

甚至于曹丕转攻汉中及益州,趁刘备东征不能兼顾,同样可占尽便宜。

应该明白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投降,当年曹操大军南下逼降,孙权尚且拒绝,曹丕还未发兵,孙权今日却主动求降,其中必有缘故。

刘晔就因此分析,孙权外有刘备强敌来袭,又恐怕被曹丕乘机攻击,因此派遣使者送于禁等人返回曹丕,卑辞奉章,一来可以防止曹魏发兵攻击,二来还可假借曹魏的援助,不但可疑惑刘备,还可安定吴境军民。

因为吴蜀二小国互相救援,曹魏并无机会下手,现在二国互斗,在蜀攻击吴境时,不如曹魏也同时发兵攻击,不出十天,吴国就可灭亡。

吴国灭亡后,蜀国势力孤单,也不会支持太久。

但是曹丕却以:“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的说法拒绝了,其实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其余军阀势力已经尽被三家兼并,三角力量处于均衡,即使孙权真心称臣,也不会在引来“其他的势力”来投奔,他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等到只剩下一国,再轻易除之,这种中庸的做法,正好落入吴国计谋的圈套。

(吴国称臣非真心,受形势所逼迫,目的在于争取魏国的军事援助,从而孤立蜀军,恢复荆襄之战时的友好2对1局面,即使这策达不到,也要争取魏国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作战的窘境)两国互相残杀后得渔翁之利的想法,也要抓准时机,因为后续的发展变化多端,太过固执就会错失良机。

万一吴蜀相争,两国皆存,那么曹丕要攻那一国?万一吴蜀相持的时间很长(确实很长,夷陵之战长达1年1个月),曹魏是否被迫无限期的等下去?万一吴蜀和解,两国联盟攻曹(后来确实和解了),曹丕会不会悔不当初没动手呢?万一吴蜀相争后,军力迅速回复,曹丕再出兵时,吴蜀已严阵以待,曹丕又要如何应付呢?吴、蜀阻穴之虎也,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依靠天险抗拒中原,机不可失!乘隙握机,是军事决策积极谋求的时间度,但实际作战中,对隙和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曹丕与刘晔对时势的认识刚好相反,曹丕审势不明,见机不深,对时势军事方针的分析极为错误,待事过境迁,黄初5年似乎醒悟,亲自出征讨伐吴国,但为时以晚,劳师无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