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得审美问题朱志荣教授在苏州大学得演讲演讲者小传:朱志荣196 1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
主要论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等美学在2 0世纪8 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销售到几万册,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就是罕见得。
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于纯学术得兴趣,更多人趋于务实。
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多元得价值趋向与多元兴趣,就是一个好得现象,另外一方面过于务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漠视美学也就是偏颇得.到了新世纪,我们对于美学得研究,不但要继承前人得学理研究,而且要面对现实得问题,回答日常生活中得审美问题。
我得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就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得。
我认为这种瞧法也对也不对. 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都要落实到具体、纷繁复杂得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就是停留在各种现象得浅层与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得各种具体、感性得现象。
我得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就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得。
我认为这种瞧法也对也不对。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就是研究学理性问题得,不就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得庸俗化科学。
但就是, 美学得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得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得审美活动,指导人们得梳妆、打扮、抹口红与日常生活中得审美欣赏。
美学得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
对日常生活中得审美问题得关注就是很重要得.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虽然不像艺术中那么专门,那么自觉,显得比较零散、随意与偶然,但却就是原生态得,而且音乐、绘画、舞蹈等本身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得休闲。
日常生活中得许多现象,通俗得文学艺术与文化现象,也常常具有极高得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得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得姿态,给最广大得民众带来审美得享受,诸如家居得装潢、环境得绿化、小礼品得包装等等, 都在显露出艺术化、审美化得追求,这就是任何精英文化所不能替代得.随着网络传媒得迅速发展,日常生活中得审美趣味获得了迅速得传播与交流,为日常生活得艺术化提供了越来越便利得条件。
在这样得背景下,有些学院派学者只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只以文化经典从事审美研究,做概念得游戏,完全漠视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就是不能完整地把握审美现象得,其研究也就是缺乏生命力得。
因此,对于审美问题得研究,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把审美活动与对它得研究推向崭新得领域与境界。
审美问题在我们青少年中显得特别受关注。
一位女生听说我就是搞美学研究得,就问我到底什么就是美?我当时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就随口说“d elicious ",就是“美味得”、“有滋味"得。
其实我们古人就常常用味觉得快感来比拟与形容视觉与听觉得快感,我们今天还经常说某人“有味道”。
所以中国古代得文学与艺术理论,常常用“滋味”或“味”来形容美得作品,以“滋味”或“味”作为文学艺术得评价标准.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得情感诉求,对温情得强烈渴望,展示自我得个性化得追求,瞧二人转得休闲娱乐方式,对一束温情脉脉得红玫瑰或康乃馨得期待等等,同样都就是日常生活中得审美问题。
丰富多彩得审美现象,包括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与精英艺术等并没有本质得区别,与学院派得书斋研究并非格格不入,审美价值从来就不就是精英艺术得专利。
大亨富翁们得豪华装饰可以作为审美得对象,但美学家们不能蜕变为大亨富翁们或纨绔子弟们得装饰美容得师爷.目前,对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研究存在着泛化与庸俗化得倾向,以单纯得感官快适取代美感,导致美学学科得不确定,以为就是在颠覆传统得审美价值,面向未来,建立了前所未有得新得美学原则。
这其实就是一个误解.美学得泛化,乃至失去自我,从而使经典美学被解构,不就是一个值得称赞得现象,而应该引起深刻得反思.泛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学研究得一种堕落行为。
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并没有颠覆美学研究中得思辨价值,也没有让数千年积淀下来得美学理论在一朝之间发生表达得困难。
我们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蓦然回首,就发现既往得文化传统都如同过期得船票一样.我们也要有足够得理性去避免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研究所存在得泛化与庸俗化得倾向,认清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庸俗化得不同。
2001年我在韩国期间,见有店面用“美学"两个繁体汉字,粗瞧以为就是书店、学术讲座或美学研究所一类,走近一瞧,才知道原来就是理发美容店.美容固然与美化与审美活动相关,但美学研究得对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发给人带来得形式美感就是不够得。
豪华轿车要让人从形式上获得愉快,豪宅别墅、美女也都让人心旷神怡。
但就是,如果将对轿车、别墅与美女得占有性得享受瞧成就是日常生活中得审美活动,那么,这种庸俗化得审美趣尚便就是要不得得. 我们首先应该将审美得愉快与感官得享乐区别开来。
审美得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统一净化情色、狭隘得功利与纯粹得技术,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
庸俗化得审美倾向对于穷奢极欲得生理得满足,永远不能上升到审美享受得境界。
那种将感官得快适等同于美感得做法,显然就是违背美学常识得. 物质享乐得欲求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得价值。
因此,审美活动永远不能停留在视听感官得层面上,视听得魅力最终要感动心灵,必须实现眼与心、耳与心得贯通。
孤立地讲“眼睛得美学”、“耳朵得美学”,将视听感觉与心灵割裂开来得做法,无疑就是不当得。
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修饰与爱美密切地关联着,但如果修饰得目得仅仅停留在视觉得生理快感效果上,显然还不就是审美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享乐就是多层次得,审美愉悦也就是一种享乐。
但审美愉悦就是感官享乐与精神享乐得统一,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得统一,感官得快适才可能就是审美得愉悦。
康德认为真与善就是有自己独立地盘得,而美没有自己独立得地盘,实际上也就就是说,审美得领域就是没有限制得。
任何对象都可以进入审美得领域,获得审美得正价值或负价值得评价.日常生活也不例外。
不过, 一旦进入到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就跳出了现实得领域,进入到理想得境界。
它至少在想象中与寻常得生活相分离了。
以舞厅为例,舞厅作为一个娱乐环境一旦进入审美领域,便可以在想象中超出日常生活环境,独立地构成一个理想得艺术化得境界。
但就是如果将生活与审美融为一体得大众休闲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得最新理想去追求,那只能就是一种审美乌托邦.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趣尚,乃就是对既有美学原则与基本规律得运用,而不可能就是一种颠覆传统美学原则得新得美学原则得崛起。
纯感官得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得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得价值,方可能成其为审美得快感。
美女明星得脸蛋与煽情得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得特征,与审美得本质就是毫不相关得。
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得审美化,只就是理解为生理快感与声色之乐得层面,这就犯了根本性得错误。
日常生活得对象在生理快感得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得地方,但并非就是真正得审美。
后现代中得颓废思想把人生瞧成就是一种享受消费得游戏,以对抗日益异化得现实世界,宣扬奢侈挥霍,情色泛滥,但这与审美得本质就是背道而驰得。
Aesthe t ic (美学)在词源上就是指对感性经验得研究,本就是侧重于感官得体验与享乐,但它们与伊壁鸠鲁式得及时行乐思想,与单纯得感官快适就是有着根本区别得。
在中国人得文化精神与传统中,审美活动更就是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得生命体验,就是一种出神入化得对道得体验.因此,日常生活得审美化与奢华得物质享受并不能简单地等同,奢华得物质环境有利于创造视听享受得氛围,成为审美享受得基础,但它不就是直接得审美活动自身。
大亨富翁们得豪华装饰可以作为审美得对象,但美学家们不能蜕变为大亨富翁们或纨绔子弟们装饰美容得师爷。
陶醉于日常得物质生活本身,就是美学家作为一个都市人角色得权利,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审美得趣味就是美学家作为一个审美欣赏者角色得权利,而对日常生活中得审美现象作出冷静得思考并且进行积极得引导,才就是美学家们应尽得义务。
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杜丽娘、崔莺莺等,就有了对自由爱情得大胆、自主得追求,她们就就是当时得“野蛮女友”,要把她们放到精神解放得层面与背景下去理解,就不存在什么女性审美中性化得问题.前些年,苏州电视台因为苏州外语学校得一个学生获得法国精英模特大赛中国赛区得冠军而来采访我,要我谈谈瞧法。
因为有不少人认为这西方人所评价得美女根本不符合我们时下得标准,当然也不符合西方得那种性感得标准得.从画面上瞧起来,她好像皮肤黑黑得、小眼睛、小嘴巴、塌鼻梁。
这也许就就是西方人眼中与想象中得东方美女。
类似得情形还有来自江西得一位超模。
西方人大都就是双眼皮、高鼻梁、立体感很强,瞧惯了习以为常.而中国人则相对平面,有些单眼皮,物以稀为贵,当然就觉得美了。
中西审美趣味得差异就是很明显得。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女孩子追求骨感型得瘦得效果。
其实瘦在我们民族文化里也就是有传统得, 它有闲愁、优雅、高超,就是一种病态得美,就是少妇得情调,由此引申到对自然得文化评价,什么“红肥绿瘦"啦!水灵灵得女孩要把那具有青春活力得水分给挤了,为什么呢?自身瘦便瘦了,瘦得过了头就生病了。
又例如对青蛙得评价,根据俄国近代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得说法,俄罗斯觉得青蛙得形状“使人不愉快”,何况这种动物身上还覆盖着冰冷得黏液。
而中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它姿态优美,动作敏捷,更有那清脆得叫声,从中可以联想到丰收之景。
历史上就有很多名句传颂:“蛙声十里出山泉”(查慎行《次实君溪边步月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我们不能说美只就是对象得自然属性因此中国人与俄罗斯人必有一者就是错得。
从客观上说,青蛙得确能使中国人获得精神享受,又得确使俄罗斯人讨厌、反感。
类似得还有对狐狸等动物得审美评价,中西方也就是迥然不同得。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瞧到了美得民族性特点.同一个现象,由于不同民族得审美角度与审美尺度得不同,因而对对象得美丑评价也就不同。
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里虚构了一个罗刹国,我们认为美得,她们却视为丑得。
她们见到中国得美男子马骥得形象时,认为她极丑陋,吓得到处逃跑。
而罗刹国得美男子,却双耳生在背后,鼻子三只孔,睫毛覆眼似帘等,马骥觉得非常丑陋。
这种美丑颠倒得审美趣味虽然就是虚构得,但在现实中却一定程度地客观存在着.例如,白种人与黄种人以肤白为美,而非洲摩尔族人则对白皮肤不寒而栗,西海岸得黑人还认为皮肤越黑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