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辞格:借代与夸张

辞格:借代与夸张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

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1.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例如:①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②像吴三桂那样首鼠两端的人,在初对于自成本有归顺之心。

只是尚在踌躇观望而已。

这差不多是一般的史家所公认的事。

假使先给其父子以高爵厚禄,三桂谅不至于“为红颜”而“冲冠一怒”。

③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旧毡帽下面浮现着希望的酱赤的面孔。

例①用“花白胡子”称代长有花白胡子的那个人。

例②用“红颜”称代面施红妆、容颜美貌的妇女。

例③用“旧毡帽”称代戴着旧毡帽的农民。

这些是借人的特征代替人的例子。

④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⑤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

例④用“红的”代替有这种颜色的人血。

例⑤用“硬硬的”代替银元。

例⑥用太阳的光“曦”代替太阳。

这些是借物的特征代替物的例子。

2.专名代泛称用人或事物专用的名称代替与它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

例如:⑦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有成千上万的雷锋。

⑧这一群贪婪而又卑怯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现代凯撒和现代拿破仑,一心期希西欧各国供给全部炮火。

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例⑦是用专名“雷锋”代替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年。

例⑧是用专名“凯撒”、“拿破仑”代替梦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例⑨是用专名“诸葛亮”代替像诸葛亮那样聪明多智的人。

3.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形象的、能给人以直观感受的事物代替可以被人理解的某种含义。

例如:⑩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1)我们中间还有东北人,我就是一个。

东北人听你们的话,最能够知道斤两。

(12)别那么轻易地把饭碗丢掉了。

例⑩用具体的“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代替“牺牲”。

例11用具体的“斤两”代抽象的“分量”。

例12用具体的“饭碗”代替抽象的“职业”。

4.部分代整体每种事物都有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部分最引人注意,人们就用这部分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如:(1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例13用文言的部分词语“之乎者也”代替文言,例14用船的部分构件“帆”代替“船”,例15用细小的财物“一针一线”代替任何财物或哪怕是一点点财物。

借代的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其他的方式还多。

例如:(16)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

(17)我们就在这条巩固的战线上和敌人比赛意志,比赛技术,而且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和他们比一比钢铁。

(18)翻译莎士比亚是一个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具体的条件,才可以担当。

(19)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20)出了医院正要转弯,一辆草绿色的“丰田”擦过他的身边。

(21)在这里,龙井的销售量特别大。

(22)302是我们店里的标兵。

例16用打扫的工具“扫帚”代“打扫”,用洒水的工具“水桶”代“洒水”。

例17用“武器”的制造材料“钢铁”代“武器”。

例18用作者的名字“莎士比亚”代他的著作。

例19用死去的结果“倒下”代“死去”。

例20用汽车的商标代汽车。

例21用“龙井茶”的产地“龙井”代替那里所产的茶。

例22用人的代号“302”代替人。

总之,借代这种辞格使用的频率高,使用的方式也多。

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辞格,可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如“花白胡子”、“红颜”、“旧毡帽”等;可收到形象突出的效果,如用“红的”代人血,用“硬硬的”代银元,用“曦”代太阳等;可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如用“诸葛亮”代像诸葛亮那样聪明多智的人,用“斤两”代分量,用“之乎者也”代文言等。

一种方式有时也不止一个方面的效果。

运用借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借体要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见就知道所代的本体事物,否则使人不知所云。

如前例中的“扫帚”和“水桶”,因谈的是洒水、扫地等事,“扫帚”和“水桶”是所用的工具,与之密切相关,有代表性,所代的本体明确。

又如代号“302”,因该店中所编代号不会重复,而且还有一种标志的作用。

但下例就不同了,如:(23)今天的比赛中,白牙齿越战越勇,比分一路领先,顺利地获得了冠军。

“白牙齿”是各种族之中正常的人牙齿的共性,用来代表某一个人,缺乏代表性,听了以后仍不知冠军为谁获得。

第二,用形体特征代本体时,要注意感情色彩。

例如:(24)独眼龙工作一直积极,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从他的工作态度和对他的评价看,是赞赏的,但用“独眼龙”这个特征来代替他,就欠妥了,因为用某人的缺陷代替某人,含有贬义,感情色彩显得不协调。

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修辞格,叫夸张。

夸张是极度形容,言过其实。

把本来是大的说得更大,小的说得更小,多的说得更多,少的说得更少。

夸张分为扩大性夸张、缩小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三种。

1.扩大性夸张扩大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大的、多的、高的、重的、强的、快的等方面夸张。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②穷人要是遇到不爽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③他委实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斤重,只想合起来。

④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它一条江,我能喝它一条河。

⑤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听得大家耳朵都起茧了。

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缩小性夸张缩小性夸张就是把一般事物朝小的、少的、矮的、轻的、弱的、慢的等方面夸张。

例如:⑦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⑧大家对他们两个虽是恨得入骨,可是谁也不敢说半句话。

⑨芝麻大个官,有啥了不起。

⑩出门三脚平,抬头一线天。

(11)我们家那个巴掌大的地方,身都转不开。

(12)你看你豆子大个人也跟着闹。

3.超前性夸张超前性夸张是故意把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事提前说出。

例如:(13)“请”字的音还未落,席上的酒肉早就一扫而光了。

(14)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了三分。

(15)他酒还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16)这种媳妇,才算媳妇,要照如今的妇女呀,哼,别说守一年,男人眼没闭(死),她早就瞧上旁人了。

例13故意把“席上的酒肉”“一扫而光”说成早于喊“请”,借以夸张食客的贪吃和不顾礼仪。

例14故意把“病好”说成早于吃药、开药方,借以夸张对李医生的信任和李医生医术的高明。

例15故意把心里发“热”说成早于喝酒以前,借以夸张其心情的激动。

例16 故意把“如今的妇女”“瞧上旁人”说成早于男人去世之前,借以夸张其无心守寡。

夸张是一种过甚其辞的说法,它的作用是为了更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更鲜明地显示自己的思想,更有力地肯定自己喜爱的事物或否定自己不喜爱的事情,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说:“俗人好奇。

不奇,言不用也。

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可见,运用夸张比一般叙述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以真实为基础。

夸张是言过其实的说法,但不能凭空捏造。

鲁迅先生说:“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这类“变成笑话”的夸张并不少见。

例如:(17)一根豆角两头尖,社员拿它当扁担,一头挑起山一座,扁担还没打闪闪。

豆角根本不能充作扁担,没有“担”的基础。

这是“大跃进”时代的一首歌谣,它脱离事实根据,信口开河,是浮夸,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

第二,力求过甚其辞。

夸张以真实为基础,又不是真实的写照。

不“过甚”,是夸张还是写真,就不明朗,就会引起人家的误会,例如:(18)实行科学种田后,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农民的日子好过得多了。

“水稻每亩单产5000斤”,说是写真吗,事实上达不到,说是夸张吗,又接近事实,成了写真、夸张两不像。

说“白发三千丈”,是夸张;而说“白发三尺长”,就令人无从知道是夸张还是事实,别人很可能会信以为真。

第三,避免滥用。

首先应注意使用范围,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政论文要慎用,科学论文应写真,特别是那些数据还应力求精确,“厂里今年所创的外汇堆得比山高”这样的话用在总结里就欠妥。

新闻报导、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文章里,要避免夸张的滥用。

其次要求自然,有必要才夸张,夸张同时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帽子高,高万丈”这种夸张毫无价值。

关于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的小结:表达时为了获得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对人或事物的特征采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但表现的方式或方法却各不相同。

比喻用相似的特征作比,比拟用异化的特征表现,借代用换名的方法称呼,而夸张则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渲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