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和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2001年是安全生产工作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
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成立了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整顿和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集中开展了五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工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并依此对陕西连续发生的特大事故方和广西南丹“7·17”特大透水事
故等进行了严肃查处。
安全生产氛围从来没有这样浓,各级领导
“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的思想认识从来没有这样高,人民群
众特别是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力度从来没有这么大。
但是,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而且任重道远,因此,不断认
识和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增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
觉性和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公益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安全生产工作的公益性,集中表现在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
安全,关系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
的高度来真抓实干。
公益性决定了它的强制性特点。
江总书记讲,
在当前经济改革中,各项工作都要放宽搞活,但是安全生产工作却
要“从严”和“强化”,这是一个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
必须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必须建立严格的逐级的安全
生产责任制。
比如旅客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坐汽车、火车
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煤矿井下矿用产品实行安全认可制度等就是强
制性的。
在进行行政审批改革的过程中,有关安全生产的审批审查
不能简单地一概取消。
许多事故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问题,主要是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曾明确指出,“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
所以,必须有铁的纪律,必须从严要求。
二、安全生产的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
企业管理、安全投入、经营管理和员工素质的反映,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为什么特大事故此起彼伏?为什么这样抓还出事故?关键是我国安
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
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安全投入严重不足,许
多事故隐患尚未得到及时整改;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数量上供大于求,而他们又缺乏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知识。
特别是大量非
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而政府的监管又尚未到位。
所以,我们经
常有一种“如履薄冰,胆颤心惊”的感觉,我们只能兢兢业业,常
抓不懈。
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
完全应该比发达国家付出的伤亡代价少一些。
而且建国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也证明我们可以少付出些代价,缩短些时间。
“发展是硬道理”。
只要加强管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地上台阶、上水平。
三、安全生产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从安全生产规范到营业执照管理,从产品质量标准到防爆防火的
安全教育,无一不值得我们很好总结教训”。
比如,危险化学品安
全就必须从生产、经销、运输、储存、使用直至报废弃置等各个环
节的综合治理很好地进行总结。
安全生产工作绝不仅仅是安全监管
部门的事,必须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共同做好。
在企业更是这样,一方面要
有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生产、技术、设计、供销、运输、财务等各有关专职机构,都应在企业厂长、经
理的领导下,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
四、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事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而认识往往滞后于客观世界。
引发事故的因素非常复杂,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工具的隐患和缺陷、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失误和失控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更何况我国正处在建设期、发展期和转轨期,在非公有制经济
成分大量出现和利益的驱动下,事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随着人类
生产、生活活动的频繁,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空难、海难、高层建筑物火灾、管道泄漏等很多事故都出现了,而人
类正是在与事故的斗争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发明和创造。
如爆
破器材和爆破技术的发展,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的更新换代,
都是不断总结事故教训的结果。
我们的责任是尽量避免事故,一旦
发生事故要把伤亡减少到最小程度,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坏事
变好事。
就企业而言,应该把零事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企业从
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是重复的工艺活动,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有经过检验合格的设备设施,有规范的制度和章程,除不可抗拒的
情况,经过努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很多企业多年的历史也证明
了这一点。
事故调查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多年经验教训的
总结,应该认真落实。
其中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原因是基础。
目前,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处理、轻分析的现象,在处理过程中又存在着重直接责任者、轻管理者的现象,应当引起
重视,否则难以举一反三,难以促进科技进步,难以实现本质安
全。
五、事故往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事故高峰期的前期,往往存在着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头脑发热的现象。
比如,1958年大炼钢铁、大跃进,导致了一个事故高峰期。
“文革”把一系列规章制度废弃,把加强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批判为“活命哲学”,也导致了一个事故高峰。
90年代初期,一些地方片面强调有矿大家采,有路大家走,有水大家喝,蜂拥而上,又带来新的事故高峰,其中煤矿事故高峰很典型。
大量事实证明,今天的事故往往是由于昨天的隐患没有及时整改而发生的,而“隐患险于明火”。
同样,安全生产工作的绩效也有滞后性,去年五项安全专项整治花了大力气,特大事故才开始下降,而更大的成效要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更大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
六、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安全工作的目的是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旦出了事故,救人是第一位的,救人时还要避免再次发生事故,保证施救人员的安全。
搞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提高经营管理者
和广大职工的素质,必须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
预防为主,首先是要以培训教育为主,而且教育、培训要抓早、抓好、抓实。
七、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以企业为中心,企业必须以班组为基础,安全生产工作重心要下移,纵向要到底,必须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责任加重了,安全生产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不管企业如何改组改制,一是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变,要始终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为主上来;二是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的责任不能变,要始终坚持思想、精力、工作三到位;三是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不能变,要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检查、严明奖惩;四是科学、严肃地查处事故的态度不能变,要始终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五是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变,要始终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六是紧密依靠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好传统不能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文化水平。
八、安全生产工作是需要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的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依靠科技管理,才能搞好安全生产;只有依靠
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才能创造本质的安全条件。
一个地区、一个企
业负责人重视安全生产,不能光空喊,发现隐患要认真整改,要舍
得投入。
一个重视安全生产企业才是有竞争力、有后劲的企业。
抓
安全生产,也不能停留在几次安全大检查上,应该逐步建立起健全
的法规、培训教育、安全信息、应急救援、安全技术保障和监督监
察等体系。
九、安全生产管理既要横向到边,又必须突出重点
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单位重点不一样,要从
实际出发。
根据当前全国的情况,减少群死群伤是当务之急,今年
要继续抓好五项安全专项整治,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和煤矿安全整治,这是全国的重点。
又比如,“四客一危”、“四区一线”就是水上
交通安全的重点。
总之,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好重点和非
重点的关系,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安全生产工作就可以逐步搞好。
十、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安全生产是个永恒的主题,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事故发生了,要善于总结教训,不灰心丧气,不服输;取得了成绩,也不要自满,要从零开始。
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
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
无所作为
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不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工作
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一定能够为开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
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引自劳动保护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