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

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

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

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

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

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

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

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

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

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

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

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

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

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

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

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

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

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

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

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

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

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

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

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

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

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

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

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

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

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记录了这一暴行:“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

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

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就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

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

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危机依然从海上来。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交战的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同样有留学归来的指挥官,同样是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国门,同样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

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

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

然而,洋务派却一再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

”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

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

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

他就是孙中山。

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

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正试图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

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就此开始。

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就被迫终结。

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

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

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

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扮演了重要角色。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碲。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5倍。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

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

府的“新政”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