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三)物理学的召唤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练习设计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
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把人类建立、演变和统一单位制的认识过程展示给学生。
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图片或实物投影仪,以提高可见度。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测量、多记录、多交流,从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测量时间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跑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换算方法: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脉搏数(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四、小结: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小结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4.误差与错误练习设计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 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姚明比这位同学高出了________cm。
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
3.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15cm的是()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点滴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 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如: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mm;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
提醒学生用测得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一张是两页,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有许多学生忽略。
1.活动B:(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估测训练。
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1cm;拳头宽约1dm;教室高约3m。
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小结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练习设计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
2.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了解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和时间,对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形成感性认识,提高估测能力。
领会测量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1.4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点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
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就快。
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
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
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依据是: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依据是: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依据是: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
5.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交流总结时,要引导学生说清猜想的依据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道猜想是一种科学方法,不是胡猜乱想。
养成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评估的习惯,是科学探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需要。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1.科学探究七要素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3.控制变量练习设计1.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点滴教学过程(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