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作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
间的关系。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对前一节所学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引入数学方法一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一方法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建立和应用,难点是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负值在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像法使学生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1图象特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1图象的物理意义。

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通过对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像法来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物理过程
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
新欲望.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通过分析图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我通过知识的归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图像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学案导学法:课前分发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像探究法: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做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图像这一形象直观的数学工具,让学生理解公式,帮组学生从图像上来领悟速度一时间的关系式。

问题讨论法:学生讨论速度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及速度时间公式的推导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
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为基础,在实
验中总结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 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让学生 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 实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新课导入
你注意过吗?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运动员的加速起跑,火车的启动和进站, 飞机着陆后的滑行,航天飞机减速滑行等,你是否思考过这些情景中物体的速度 是如何变化的?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 V — t 图象,它表示小车做 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 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 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高学习效率。

2、 新课引入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一个重点)
[讨论与交流]师:请同学们思考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
(课件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 — t 图象,如图2 — 2 — 1所示.
Vm/s
V/m/s t/s -10
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件展示的两个速度一时间图象•在
V — t 图象中能看出 哪些信息呢?思考讨论图象的特点,尝试描述这种直线运动.
学生观察后回答•老师及时引导,提示. 10
t/s
意图:结合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个人及
小组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呢?
师:大家观察右图,与左图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
师:你能断定这两个图象中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反吗?
师:它们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吗?这样的信息对你确定它们的方向有没有帮助意图:建模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集中注意力到所学问题中,利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边提问边设置问题
(课件展示)上节课我们自己实测得到的小车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2—2所示.
图2-2-2
师:请大家尝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
师:大家尝试取相等的时间间隔,看它们的速度变化量.
学生自己画图操作后回答.
意图:动手参与,加深体会,对知识理解和接受更容易。

老师课件投影图2 —2 —3,进一步加以阐述.
由学生讨论得出:无论&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A v与时间t变化量
A t之比芒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的直线运动.
A t
师生共同总结: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意图: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不同之处,能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本节课的难点)
意图:以上节课加速度公式为基础,运用数学推导法,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画出它的函数图象。

学生通过自己推导公式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从而克服教学难点。

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我们上面采用图象法来研究外,还有公式法也能表达质点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设置问题情境:从运动开始(取时刻t = 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就是t,所以4 = t 一0.
请同学们写出速度的变化量.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的黑板板书:△ V = V —V0 .
因为a = ®/ △不变,又A t = t 一0
所以a = Ai/△ = (v-v 0) /△,于是解得:v = v o +at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作答情况,并投影部分在练习本上做的典型情况.
师:在公式v=v o+at中,我们讨论一下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师:注意这里哪些是矢量,讨论一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课件投影图2—2 —16 .
学生自己在图上形象地标出了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师:类似的,请大家自己画出一个初速度为v o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
象,从中体会:在零时刻的速度值的基础上,减去速度的减少量at,就可得到t 时刻的速度v。

意图: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图体会.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突破难点。

讲解例题,让学生对公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灵活应用,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值在公式中的物理意义。

例题1:汽车以40km /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 /s2的加速度加速,
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多长时间后可以达到80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 /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最高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意图:例题讲解中要教给学生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画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
思维。

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运算过程中带单位运算。

该过程意在规范学生解题步骤,体会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 = v o+at的掌握.
【布置作业】教材第36页“问题与练习”及开放练习。

让学生课后收集物体做各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留典型的书面作业。

意图:培养运用知识能力,及时巩固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激发兴趣。

总结:以上是我对“时间与速度关系”的部分教材的认识和对这一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他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进行批评和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