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复习课件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影响
1.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中, 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进一步扩大和维护在中国的利益
6、《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项目 内容 影响
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结 论
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矛盾 反封建
资本主义列强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运 动
19世纪 60年 代—— 20世纪 初
器物
3.结果: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1)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 生产和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同时,洋务运动也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 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8、导火线
(1839.6、林则徐-道光帝)
1、意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和民族尊严。
2、评价林则徐
他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侵略者: 英法联军 结果: 签定条约
时间:1858年 (1)《天津条约》国家:俄、美、英、法
6.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 备,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7.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1、独立自主是富强的前提。 2、引进最先进科技并避免重复引进与建设不依赖 别人,注重自我创新。 3、加强领导与科学管理,排除与减少阻力。 4、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经济体制改革时须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 5、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 先决条件。
绞杀
影
响:
1、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阻止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积极作用
评价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 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
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 法实现的空想。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不同点
1.背景:第二次在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2.侵略国: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俄、 美
3.规模:第二次更多国家参与,时间更长,范围更 广
4.危害:第二次危害更大(使中国丧失大量土地; 圆明园被焚毁;列强的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性
质:
反侵略反封建农民运动
起止时间: 1851----1864 天京 定 都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失败原因:
评价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反抗为主—反动性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方式陈旧不科学,腐败严重 经营管理 过于依赖西方,用特权排斥民族资本主义 结果:无法富强 中国近代化首次大规模实践
局限
总 军事
精神:敢于冲破传统,面对现实,注目世界, 正视自己不足,学习别人长处,符合历史潮流 标志中国国防近代化开端,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标志中国生产近代化开端,利于提高生产力 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 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标志中国教育、科技近代化开端 引进了先进科技,培养了人才 冲击了传统思想,促进了西学东渐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3)规模: 较小,力量微弱,发展困难重重。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 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中国出 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2)影响: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优
秀代表,他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 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他也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 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 国运动——戊戌变法。在此前后,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 新式出版机构的出现于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改变 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有利的国际环境)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3)清政府:腐败懦弱
(提供契机)
(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 2、时间 3、结果:清朝战 外因:日本蓄谋 败,被迫签订《马 已久,且制度先 关条约》(1895)。 进;西方列强对
日本的支持. 内因:统治腐朽,制度 落后(根);清政府避 战求和政策(重);未 能充分动员民众;官兵 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 后。
2、各国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强迫租借胶州湾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强迫租借广州湾 强迫租借“新界”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云南、 广东两省 福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以后, 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4、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①割地 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 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 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②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侵略势力从沿海扩展到 通商口岸 内地 ③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 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 厂 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 为主 ④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 负担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面对世界工业文明大潮的冲击,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历史命 运发生重大转折。日益衰败的清政府,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 略欺凌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历史的主 题。 面临亡国灭中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 一面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 索。受到工业文明浪潮洗礼的晚清社会,也在许多方面开始发 生深刻的变化。
军事上: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上: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
6、结果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主要危害
割地(割香港岛)
《 南 京 条 约 》 赔款(2100万银元)
破坏了领土完整和主权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 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 破坏了贸易、关税主 福州、宁波、上海) 权;逐渐沦为列强的 协定关税(英货进出口 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知识梳理
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中国频繁遭受西方列强的侵 略掠夺,卓锦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入侵面前, 中国人民不屈不饶,为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发动国家 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 5、危害 经济上:
人民负担加重 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
—中外反 动势力联合镇压 镇压 镇压—
—招抚——镇压 反侵略反封建农民运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结果 1、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 意义
治 2、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
失败
失败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 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 建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根本 1、背景: 原因 (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出台“大陆政 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2)《北京条约》 时间:1860年
国家:英法
影响: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
比
鸦片战争 起止时间 侵略者
一
比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美俄帮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40——1842年 英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1.为什么美国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为了弥补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失去在中国 划分势力范围的机会。 2.“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取得的特权,同时要 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 等的利益和机会。 3.“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被各国接受? 由于列强在华争夺激烈,谁也无力独占中国。美国实力 上升,并承认其他列强在华特权。 4.“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有何影响? 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
中半 国封 完建 全社 沦会 为。 半 殖 民 地
动动脑筋
7、性质: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 8、归纳
9、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继《南 京条约》之后最不平等的条约?
• 经济上赔款达10两白银,数额最大。 • 政治上禁止中国人民的一切反帝斗争,清政 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军事上各帝国主义派兵进驻背景,方便了军 《北京条约》 完全确立 事侵略。
《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加深了 开始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大大加深了
形式:经济侵略
请仔细观察教材图8-12,思考下列问题。
1.甲午战争后,列强以哪种方式加强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 开设工厂 2.列强还以哪些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等方式 3.对中国会带来什么危害? 这标志着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已由商品输出为 主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 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