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诗歌+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诗歌
1.描绘画面
(1)审题——哪一联,颔联还是颈联
(2)方法:①景物要全;(所有景物都要出现不能遗漏)
②多用修饰语;(适当添加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词等)
③适当想象。

(主要是添加一些意境,如“清新明丽”“萧瑟冷清”“温暖祥和”)
2.首句(一句,或者首联)的作用——通常景物描写(一般从三大方面去考虑)
①人物(交代时令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②情节(为下文抒发……的情感做铺垫)
③中心(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暗示中心;点题或与诗题中的什么相照应。


3.炼字
①先解释词义
②然后找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化静为动、叠词等)
③再代词义去句中表述写了……
④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整首诗或者赏析句子
①先找手法——除上面第3点提到的还有虚实结合,对比,夸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小见大等;
②然后代入句中写了……
③表现了……特点;
④表达了……情感。

如果问整首的情感话就结合相关诗句重复上述的答题方法完成
*通常完成诗歌要结合标题,诗下注释,诗中的意象,诗眼,直接抒情的字眼
二、文言文
1.断句
方法: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析句子成分
①句首状语后停顿(如“时/先主屯新野”)
②主谓之间(如“时/先主屯新野”)
③谓宾(动宾或动补)之间(如“攻/大泽乡”、“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后置语之前停顿(如“祭/以尉首”)
*结合句意(如看句中的动词,写了几个动作,几件事)
2.词解&翻译句子字字落实,连词成句,调整语序,补全成分。

3.结合内容分析特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找人物的描写概括事件,或者找直接概括特点的词。

(不可遗漏)(2)谈寓意,谈启示(曾经有一题结合表达方式回答: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
三、说明文
1.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找中心句(依据分值,不可遗漏)
2.说明文语言及特点
准确性科学性删去(4步)或直接问表达效果(2步)
a不能删,解释词义
b代入句中表述句子意思是什么
c如果删去,句子的意思是什么,不要抄写删该词的句子,要自己表述。

d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生动性形象性a拟人、比喻的修辞
b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c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词语等
(*一定要紧扣该句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回答问题)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审题:几分,几种,什么,哪些,主要)
紧扣方法的特点(具体准确还是生动形象或者突出强调)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引用,下定
义,作诠释)
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列数字,列…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分类别,把…分成…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
打比方,把…比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作比较,拿…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点
4.概括说明内容
①事理性一般从现象——危害——成因——方法——方法的局限性等,需要概括
②其他一般找每段的中心句就可以了
5.说明顺序(除了时间和空间以外的都是逻辑)
时间空间逻辑(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由总到分…)
6.第一段的作用
①概括写了什么;
②点明或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及本文的……说明内容;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运用设问,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的具体说明;
④首尾呼应。

7.标题的作用
①找修辞或者化用歌曲名成语,诗句等;
②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及本文的……说明内容;
③运用问句的修辞,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引出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8.某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
一般在该句的前面,注意不能全部抄写因为有时不是全部内容,而是部分
9.表达方式(见文言文部分最后一题,做过,时间都去哪了,最后议论性抒情性的文字的作用)
10.调换顺序
①首先按个概括这些段落的主要内容;
②然后理清理清这些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因为是时间、空间还是逻辑(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由总到分…)
③最后总结说不能调换。

11.启示,结合文本,联系生活。

(题目中的要素必须全部出现)
四、现代文
1.情节
概括(人+事,有其他要素点出来)
填空(*注意字数形式的一致)
心情变化填空(根据已知的内容去原文中对应的段落找答案,实在没有再自己概括)
2.人物性格特点(*审题是否结合相关情节)
从这三个方面总结概括:
内容概括
描写总结
正面点明
3.赏析4步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烘托,反衬,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炼字题同诗歌的步骤
4.含义题
浅层字面意+深层中心意(双关,象征等手法),若句子较长,以逗号为单位挖关键词的深层义,
然后组织语言理通顺。

5.作用题
(1)标题作用:
①修辞或手法(比喻,拟人,双关,象征等)或化用诗句歌词成语;
②交代时令、故事的写作背景;
③交代写作对象;交代主要内容;
④点明文章的中心;
⑤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⑥交代文章的写作顺序;
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段首作用:
①点题;
②写…内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③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④首尾呼应;
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时令,交代全文的写作背景;
(3)段中作用:(过渡段,注意区分插叙段)
①概括写了………内容;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段尾作用:
①点题;
②这里写……与上文……首尾呼应;
③概括写了……内容,总结全文;
④点明全文的……中心;升华文章的主题……;烘托人物……特点;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使文章情节陡生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言有尽意无穷;引发读者对…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5)环境描写:
①烘托人物…的心情;反衬烘托人物…的形象;交代人物……身份;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交代时令,写作背景;渲染…的气氛,暗示……的中心。

(6)插叙作用:
①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特点;
②概括写了……内容;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文章的情节完整;
③更好地表现了……的中心。

(7)(次要)人物作用:
①对比烘托,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表现了……的中心。

②作为线索式人物贯穿全文始终,串联起相关情节;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次要人物是群像的话,还有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如孔乙己中的酒客们,他们就是社会环境的缩影)
(8)线索人物的作用:
①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③表现了……的中心。

(9)人称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线索人物贯穿始终,串联起相关情节;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便于抒情,从我…的情感变化中塑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表现了…中心。

②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便于对话,抒情,增强呼告效果,有感染力;让读者有代入感,迅速融入角色。

6.启示,结合文本,联系生活
7.表达方式:见文言文
五、议论文
1.论点
一句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标题,开头,结尾。

注意“总之”“所以”“由此可见”这些词语。

如果用自己的话概括,注意审题。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
(2)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地证明了…的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引用论证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分论点,进而有力的证明了…的中心论点,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

3.段尾的作用:某段能否删去:概括段尾的内容,与上文形成补充论证或对比论证,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更有说服力,所以不能删。

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科学,生动形象。

5.论证思路:
(1)段落的:先分层,然后概括段意层意有论证方法把方法加进去,最后一层一般是论述……意义好处重要性,总结得出……论点,重申论点,发出号召。

(2)文章整体的:先分段,一般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概括每段的段意,加进论证方法,最后一段一般是论述…意义、好处、重要性,总结得出…论点,重申论点,发出号召。

6.补充论据:一种自己写论据,要写名人事例;一种选择论据,选择A的理由,不选B的理由都要表述清楚。

7.调整顺序:一般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或者这些段落与上一段或者下一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可以了。

8.标题的作用:修辞,手法,化用;点明本文的论点或者论题;运用反问,引起读者对…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的具体论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段首的作用:
①点明或引出本文的…论点或…论题;通过写…内容,引出下文对…的具体阐述;
②作为全文的事实或者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运用设问,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的具体论述;首尾呼应。

10.启示,结合文本,联系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