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第周星期课题:最大最小(二)活动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求最大最小的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智能目标: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关于求最大最小的问题的知识。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课例3 用36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菜园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与解: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即四边之和是定数。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因为长+宽=36÷2=18由结论知,围成长方形的最大面积是9×9=81(平方米)例3说明,周长一定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例4 两个自然数的积是48 ,这两个自然数是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分析与解:48的约数从小到大依次是1,2,3,4,6,8,12,16,24,48。
所以,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是48,共有一向5种情况:48=1×48, 1+48=4948=2×24, 2+24=2648=3×16 , 3+16=1948=4×12 , 4+12=1648=6×8, 6+8=14两个因数之和最小的是6+8=14。
结论: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时,两个自然数的差越小,这两个自然数的和也越小。
例5 要砌一个面积为72平方米的长方形猪圈,长方形的边长以米为单位都是自然数,这个猪圈的围墙最少是多少米?解:将72 分解成两个自然数的乘积,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最小的是9-8=1,由结论,猪圈围墙长9米、宽8米时,围墙总长最少,为:(8+9)×2=34(米)答:围墙最少是34米。
三、练习1、现计划用围墙围起一块面积为5544平方米的长方形地面,为节省材料,要求围起最短,那么这块长方形地的围起有多少米长?2、把19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怎样分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第周星期【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活动目的】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媒体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
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
瞧,它正往目的地跑。
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
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
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
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
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
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
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
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
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
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
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填表)学生探究时师巡视。
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a. 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1(板书)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
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 -1=19,为什么还要减1?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
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活动三巩固拓展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
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1,认为是上二楼。
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
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 周 星期活动内容:动脑筋 找规律活动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归纳类比总结,发现提出规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规律.活动难点:规律的发现和总结活动方式:引导探索,归纳猜想,讨论总结.活动器材:电脑多媒体、三角板、直尺、圆规、圆纸板等.活动过程:故事引入:高斯,是德国著名的大数学家,从小即聪敏过人,才华出众,20岁时,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高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同学们出过这样一个题目:(电脑投影) 1+2+3+4+……+99+100=?同学们还在紧张的计算,而小高斯却已经得出了答案:5050 .你知道小高斯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学生口答)教师总结:小高斯是找到了规律,才很快算出来的。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一点不错。
数学中题目变化无穷,蕴含的规律,巧妙而有趣,激励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只要我们积极参与,肯动脑筋,规律不难发现。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动脑筋 找规律”(板书课题),比一比,看一看,谁更聪明,谁发现的规律更多?好,我现在把大家分成两组,以中间为界,南边叫“清华队”,北边叫“北大队”,两队同学,有没有获胜的信心?好,我们现在开始:(电脑投影)活动讨论题(1):请你观察下面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两组数:A :1,3,5,7,9,…… ……B :2,5,10,17,26,…… ……请你回答:1、A 组数中它们排列有什么规律?第6个数应是多少?第10个数应是多少?第n 个数应是多少?2、B 组数中它们排列有什么规律?第6个数应是多少?第10个数应是多少?第n 个数应是多少?(电脑投影)活动讨论题(2)数线段:已知线段AB ,在线段AB 上取1个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包括AB )?取2个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包括AB )?取3个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包括AB )?取4个点呢?取n 个点呢?(学生画图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结论)解:取1个点时,有2+1=3条;取2个点时,有3+2+1=6条;取3个点时,有4+3+2+1=10条;取4个点时,有5+4+3+2+1=15条;取n 个点时,有(n+1)+n+(n-1)+……+2+1=(n+2)(n+1)/2条.(学生共同总结发现规律)(电脑投影)活动讨论题(3)数饼块:一张圆饼切5刀(不许折叠),最多可以得到多少块饼?切n 刀呢?(动手剪切圆纸板,并观察讨论,总结解答)解:切1刀可得到1+1=2块饼;切2刀最多得到1+1+2=4块饼;切3刀最多可得到1+1+2+3=7块饼;切4刀最多可得到1+1+2+3+4=11块饼;切5刀最多可得到1+1+2+3+4+5=16块饼;……;切n 刀最多可得到1+1+2+3+…+ n= 1+ n (n+1)/2=(n 2+ n+2)/2块饼.(学生共同总结发现规律)比一比,看谁做得快:1、研究下列算式,你会发现有什么规律?1×3+1=4=22 2×4+1=9=323×5+1=16=42 4×6+1=25=52…… …… 请将你找出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出来: 。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 )个交点.A BC D E第周星期活动内容:球的反弹高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认识到: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其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分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