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依法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最新)
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X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支持、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重新组建后的省司法厅职能职责,迅速制定出台《关于依法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和坚实法治保障。
一、做好“加法”,竭力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搭建务实管用的法律服务平台,及时全面掌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法律服务需求,确保法律服务做到民营企业的“心坎上”。
一是做实做优公共法律服务。
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动法律服务事项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办理,对民营企业产权转让、抵押担保、委托等公证事项,简化程序、优先受理。
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
站(点)建设,探索将“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延伸至民营企业行业协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协会设立法务部,着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积极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确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费用予以减免。
二是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创造。
搭建“走出去”法律服务平台,组建成立中国(X)自由贸易试验区律师顾问团,遴选94名律师建立涉外律师人才库,为民营企业国际贸易、跨国跨境并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积极开展公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进、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和竞价拍卖等提供公证服务。
完善多部门参与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探索对有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妥善高效解决涉及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事纠纷。
三是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在民营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片区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发放便民服务卡,建立服务档案,开通服务专线,协调处理民营企业与职工的劳动争议纠纷。
对民营企业农民工、困难员工、下岗职工申请法律援助,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对讨薪和工伤索赔等法律援助申请,一律免除经济困难审查,确保应援尽援。
2018年,全省系统受理农民工讨薪维权案1.3万件,讨回欠薪2.7亿元。
四是加强民营企业矛盾纠纷调解。
支持省级驻鄂商会和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或劳动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多发的行业和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支持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设立商事纠纷专业调解机构,选聘专职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进驻企业或建立调解联系点。
二、做好“减法”,努力为民营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
坚持一切为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帮助民营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推动民营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一是扑下身子服务,主动回应关切。
主动对标上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安排部署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工作。
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地律师协会选派2321名政治过硬、热心公益、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律师组建法律服务团队,为6458家民营企业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服务。
2018年12月14日,省司法厅联合省工商联召开法治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家、法学家、律师以及公证员代表意见、建议,省律师协会与省楚商联合会、省重庆商会、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省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投资企业商会签订了免费法治体检协议。
二是优化配置资源,组建专业团队。
在省级层面,组建66名以党员律师为骨干的“X省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省律师协会会长、有关专委会主任均加入服务团队。
在地方层面,优化整合全省现有中小企业律师团、省工商联律师顾问团,共组建44个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队,遴选专业律师980名,其中党员律师432人,律师协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负责人175人,基本覆盖诉讼、仲裁、商标、专利、投资融资、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破产重组等各专业领域。
细化和规范法治体检的内容、方式、流程和标准,编印《服务民营企业宣传手册与案例汇编手册》《民营企业法务指引》,法治体检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精准把脉问诊,防范化解风险。
围绕惠企政策宣讲、法治环境保障、公司治理结构、风险防范化解、资产重组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法治需求,全面排查诊断法律风险隐患,形成《法治体检报告》,最终反馈防范处置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系统召开座谈会477次,开展惠企法律政策咨询宣讲9931次,审理合同4181份,审查规章制度3732条,出具法律意见书2040份,化解矛盾纠纷1136件。
三、做好“乘法”,着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充分发挥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在制度供给、营商环境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释惑解困,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三山”“三门”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民营经济领域法治建设。
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加快推动修改或者制定相关政府规章,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公正的市场主体待遇。
健全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拓宽并固化意见征求的渠道,广泛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
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杜绝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设置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歧视性条款。
二是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积极推进依法履责,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从制度上推动解决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民营企业执法监督联系点,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查处违规执法行为。
整合执法职能,压缩执法层级,推行综合执法,最大程度减少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严防执法扰企、执法扰民等问题。
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推开简政放权、“证照分离”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出台《X省电子证照管理办法》,推动落实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告知承诺、信息共享等方式取消不必要的证明事项,公布42类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清单。
组织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坚决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事项,共对192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和5项省本级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证明事项提出取消建议,报请省政府对101项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予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