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第一单元诗歌的情感特点;
2、把握诗歌鉴赏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一、|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是对中国新诗的鉴赏,这四首中国诗词,大都是广为传颂的名篇佳作。
其主题,可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是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抒发的是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抒发的是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的是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二、诗歌鉴赏的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一)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
的《静夜思》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的渔翁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所以,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2、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
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同样,这一物象
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3、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同样这些景也刻上了诗人情感的烙印,正所谓
“我手写我心”。
总之,诗中的形象人也好,物也好,景也好,其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意象一词。
4、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
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任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偏僻、荒凉)、“杨柳”(惜别)、“梅花”(坚
贞不屈;高洁)“明月”(思乡;洁净)、“蝉”(高洁;人生短暂)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且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二)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有以下特点:
1、从语音上分析,具有音乐美。
诗歌讲究押韵,读起来有节奏感。
2、从语义上分析,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等特点。
古代诗歌诗句极讲究凝练,有时一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连接。
这正是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的体现,但其表达的意蕴是丰富深刻的,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仅九个并列的名词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暮色苍茫的深秋野景图,极力渲染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景中含情等。
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写新娘子在新婚第二天去拜见公婆之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没有把握的心理状态。
在古代新媳妇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但联系题目可知,这首诗实则是朱庆馀在临应考前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闻名的。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
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再看张籍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也用含蓄的语言对朱庆馀的才华学识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诗歌语言还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多是借助修辞实现的。
如朱熹他要表达他读书的感受,这本来是一个说教成分很浓重的抽象话题,然而诗人很机巧的取用如同一面明镜样清净的半亩方塘来喻指人的心胸,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描写来形容人不断读书之后胸中的气象。
最后再以一个设问句揭示出方塘如此清净恬淡且又充满生气的原因。
这样一个经常读书、不断更新知识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道理,就在
对“半亩方塘”的描写中表达出来了。
这当然是形象生动且饶有趣味的。
再如一首元曲《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贪图小利之人,这首元曲通过夸张的修辞同样彰显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这一特点。
3、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特点。
古人吟诗作赋,因对仗、平仄、押韵、修辞等的需要,有时对语序作了调整,出现了倒装句。
从而使诗歌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特点。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实际上是“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还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以及“欲穷千里目”应该是“欲目穷千里”。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所出现的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义出现了并列或转折。
在文学语言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诗歌语言,一类是散文语言。
二者比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应当引起注意,这就是散文语言具有一种“线性”特点,就是语言所包含的意思如一线连接,有头有尾,因果性较强。
而诗歌语言则是非“线性”的特点,中间总是留有空白或出现断裂,常常内容不是一线贯穿,而是出现并列或转折,这就是语言的跳跃性。
打个比方,你写一句四季,假如只是这样写: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这种方式是诗的方式而不是散文的方式,它们可以标出季节的推演变化,中间有许多空白,虽然断裂,但空间感极强,这是比较典型的跳跃性,是诗的语言。
散文一般不能这样写,至少这不是典型的散文
语言。
散文写春、夏、秋、冬一般要写春天的一些景致,比如说春天草绿了,雁来了,这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下了由春天跳到了夏天。
我们看杜甫的《绝句》一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诗的每两行构成的对偶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并列。
这四行诗写的是四个方向,不是线性的发展,而呈一种不同方向的立体状态。
第一行写“黄鹂”,第二行则转写“白鹭”;第三行写“西岭”,第四行又写“东吴”,都是呈大跳跃状态,是典型的诗歌语言方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主要表现为成分的省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于)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了)。
(师)只在此山中,
(因)云深不知(师之)处.。
”
还有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应是“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其中既有省略,又有倒装。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一方面包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随见随讲。
(四)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所谓“我手写我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总之,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部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附属的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
所以,学习这个单元是诗歌,我们要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那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呢?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二是感知诗中的意象;三是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有了丰富的积累,就自然会做到出口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