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
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1930)2、共同决定论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
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
(双胞胎爬梯实验)3、相互作用论代表认为是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二、动作发展的阶段三、动作发展的训练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2、光的察觉3、视敏度4、颜色视觉三、听觉的发展四、嗅觉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五、跨通道知觉p78 6、感知运动结合7 早期经验对知觉的作用专家认为3-4 月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心理学对人知道探讨主要受了两种理论的影响。
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理论。
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加以、推理、评价和规则等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第一节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瑞士人,皮亚杰认为, 知识的获得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认识也总是表现出 同时存在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即同化和顺化。
2、同化和顺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叫做顺应。
换句 话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顺 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或“个 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格 式)。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1、第一分阶段(出生~ 1 个月)2、第二分阶段( 1~4、4.5 月)3、第三分阶段( 4.5 ~9 个月)4、第四分阶段( 9~11、12 个月)5、第五分阶段( 11、 12个月~ 1.5 岁) 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解来解决新问题6、第六分阶段( 1.5 ~2岁) 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和因果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 2~7 岁)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 2~4 岁)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
儿童往往把最初学到的语言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 形成概念。
2、直觉思维阶段( 4~7 岁) 儿童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反射练习期。
习惯动作时期。
有目的动作逐渐形成时期。
左右。
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
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 岁)1、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集群结构的形成集群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集群运算,一种是系列化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第一节认知单元一、图式图式(schemata)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二、映像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三、概念或范畴概念或范畴是第三个认知单元。
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搜集的符号表征。
四、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一、信息加工的阶段1、感觉登录有时又称为感觉贮存。
2、注意3、知觉4、短时记忆5、长时记忆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1、复述2、组织组织是把儿童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3、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的水平5、提取四、记忆测量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种:再认、重组和回忆。
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
五、元认知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计划2、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3、监控学习4、控制分心和焦虑5、评定结果六、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第六章人体语言的发展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 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解释的词开始,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第一节阐述语言准备期,第二节阐述语言发展期,第三节阐述语言获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2、牙亚语阶段二、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2、词语理解第二节语音发展期因本章一、语音的发展二、词义的发展1、普通名词2、形容词3、时间词4、空间方位词5、指示代词6、人称代词7、量词三、句子的发展1、句子的产生(1)不完整句①单词句。
1~1.5 岁。
②电报句。
1.5 ~2 岁。
(2)完整句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 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自己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儿童小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未满1 岁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4、5 岁儿童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则不能很好理解。
(2)理解策略。
儿童往往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一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3)非语言策略。
①如果参照物是容器,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里面。
②如果参照物有一个支撑面,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上面。
③“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严格方面。
儿童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以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前有个预期。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第三节语用获得理论一、环境论1、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2、强化说。
二、先天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2、自然成熟说、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1、认知相互作用论2、社会相互作用论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一节智力的一般理论、对智力的一般理解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桑代克说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又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当反应的能力。
斯腾说“一般智力就是有具体对于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比纳、推孟等人也都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50 年代,韦克斯勒较全面地定义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智力活动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 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 因素),是某一智力活动所特有的。
2、多因素说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3、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三、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式第一维称之为过程(或操作),指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第二维是内容,即智力操作的对象;第三维是成果,指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
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1、测验项目的选择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