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天地境界 圣人 贤人 教人了解宇宙 授人道德原理
分 析 问 题
宇宙
宇宙意义
社会
自己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解决问题: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四种境界与现实的关联。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 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 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 之则。” (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 则)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4、中国哲学的任务具体是什么? 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贤人)和天地 境界(圣人) ,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5、未来的哲学可能是怎样的? 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6、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入世:指积极投身到社会中; 出世:即超脱人世,看破红尘。
思路:
提出问题: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把握眼下,屏弃虚无。既然虚 幻不真切,又何必牵挂,我们只需要做好目前就可以了。
3、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一则著名偈 语: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 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偈 jì〔偈陀〕梵语 “ 颂”,即佛经中的唱词 ) ,说明自己对佛 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衣钵就 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 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偈中写道:身是 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 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当下也做一偈。 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冯友兰和女儿
宗璞和父亲冯友兰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曾 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代表作《三生石》(中篇小说),《弦上 的梦》(短篇小说),童话《总鳍鱼的故 事》。
什么是境界?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 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 有所谓“六境”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 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 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 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引 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 《文子· 自然》 ) 物质世界(物理上的宇宙) 宇宙 回主页 天 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最高原理) 天道与人事的规律
什 么 叫 宇 宙 ︖
人生的境界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觉解指数:最高 功利境界 觉解指数:较高 自然境界 觉解指数:较低
觉解指数:无
哲 学 的 任 务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 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 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 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 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 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 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 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 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 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 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 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 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回主页
3、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一则著名偈 语: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思考: 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并找出相应语段)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3、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出自韦应物的
《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 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 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 什么呢!)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空山无人,大概就是指自身不再受 人生的俗世苦难煎熬,得以解脱。水流花开是顺承,意念 皆空,一切当自在兴现,心旷神怡。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出自《五灯会元》卷
二:
僧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崇慧禅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 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 “阇[shé]梨[阇梨]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 高僧。亦泛指僧会么?”曰:“不会。”师曰: “自己分上作么生?干 他达摩来与未来作么? 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 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 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 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 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 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 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 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 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 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 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 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 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 的人‛?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一个为自己,一个为社会
回主页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什么是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 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 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 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 界。‛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 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 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 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 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 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 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 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 ,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 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这时期的人还在受贪、嗔、痴的 磨练,却能理智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在犹疑
苏轼的《十八大阿罗汉颂》中赞颂第九尊者
诗文:
食已璞钵bō
,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 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颂曰:饭 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 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 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 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 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 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 悟。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文子· 自然 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 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 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 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 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 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 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 利”,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 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 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 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 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明确:
A、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 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 境界。 B、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 是 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 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道德境界。 D、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 地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