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望月》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散文,通过作者赵丽宏和小外甥两人在望月中愉快交谈,向我们展示了月亮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
课文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和小外甥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读中领会文意、体验诗情,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月亮美。
2.积累古诗词,了解省略号的用法。
3.体会望月乐趣,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感悟美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省略号的用法。
体会望月乐趣,激发学生善于发现美、感悟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沙画,然后交流看到的美景,随机导出课题《望月》,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读出自己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先出示导学,进行预览,检查学生预习导学情况。
PPT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词语的画面感、美感。
2、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月亮有怎样的特点?(师板书:美)。
3、师引导:下面咱就看看文中的月亮有多美?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那轮明月。
4、指生读自己找到的文字(课文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文字)5、老师逐句指导读,在读流利、通顺的前提下,抓关键词语读出感情、读出文字的美感。
(配乐朗诵整段文字)6、如果老师把这些红体字去掉,你们是不是还能读好?(课件出示)5、总结: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就是―――江中之月。
(板书:江中之月)(四)拓展品读古诗之美1、过渡:多么美的江边月色啊!诗人望着这多情的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寄托给了这一轮明月。
(出示课件)指生读诗。
开火车读,师相机指导。
2、师指导读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律,诗的节奏,更要读出诗的美感。
3、同桌对诗。
4、师生对读。
总结:从刚才读的诗中你看到了哪里的月?(板书:诗中之月)5、学习省略号的用法。
我和小外甥只吟诵了这些古诗词吗?谁还能再接着往下说。
(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诗句作者为什么没有都写在课文中啊?(引出省略号)师讲解省略号的作用。
(当作者想要省略一大段或几段文字的时候,就会用十二个圆点来表示,并且是单独成段。
)(五)迁移创作,想象之美1、过渡:优美的文字带我们感受了如诗如画的“江中之月”,我们在多情的诗词中又欣赏了“诗中之月”。
接下来我们跟随小外甥看一看他眼中的月亮。
2、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小外甥想象中的月亮。
(板书:想象之月)用诗歌的形式出现我和小外甥的对话。
(课件出示)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3、小外甥的话就像是一首诗歌,你眼中的月这像什么呢?(出示月亮图片,学生自由想象)4、把你的想象也用小诗的形式写一下吧?(出示课件)5、交流学生作品。
6、师补充写月亮的名篇名著。
(六)总结升华,情感之美作者认为月亮美,把月光融入到江水中,诗人认为月亮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小外甥认为月亮美,把它融入自己的想象中,同学们你们也认为月亮很美,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读书声和小诗中。
这真是心中有怎样的月便有怎样的情啊?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课件展示)老师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悟和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
(七)布置作业:(电子作业)布置作业:1、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处你认为美的景物。
2、做完本课的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望月江中之月美诗中之月想象之月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
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自己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有时老师把一些简单的内容省略不讲,或有重点地介绍一下难点部分,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这就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验。
要养成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
当今综合各科知识的题型的层出不穷,无疑为这一习惯的“培养必要”作了很好的注脚。
五年级学生需要从三四年级“听课+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总结知识点便成为一个“法宝”!总结老师讲过的知识点,总结做过的题型,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点或题型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它们的区别(难度上的不同、做题思考的角度等)。
这样,面对考试难度的增加和知识点的综合,总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应对也一定会越自如。
重新梳理+整理一遍能够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另外,还要养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因为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
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
如果说中低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
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所以他们会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
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望月》效果分析《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悠长的散文。
在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中,月亮是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事物,人们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中产生了种种遐想,荡漾起圈圈涟漪,月亮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情愫。
但由于我班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对月文化的感知很粗浅,所以除了指导学生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月色美、诗句美和想象美外,我准备借助比较直观的多媒体创设美好情境,促使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理解文章的重点句,体会人物情感。
以学定教,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前我准备布置学生自己读文,划下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文字旁写下自己最初的感受,并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课上,引导学生继续读书,不断丰富个体感受,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畅想美丽的“月空”,展望未来。
学生在“读、写、品、想”的学习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充分享受着审美的乐趣。
情节: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三步:(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月的距离:同学们,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啊!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围绕“望月”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并板书:赏月诵月想月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选择内容,自读自悟1、明确自学要求:赏月、诵月和想月这三部分内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再找出有关写月亮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小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做好指导工作,保证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展开教学,根据板书赏月、诵月和想月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分析:一、江中之月,感受形象美,教师范读描写作者赏月的课文片段,也就是第二小节,学生闭眼想象,教师读完后学生说说刚才脑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感受。
2、等学生们说的差不多了,教师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一幅相应的“月下江景图”,学生对照着自读课文第二小节,通过抓重点词,如“安详、吐洒、千点万点、晶莹闪烁、剪影、隐隐约约、银色花边”等促使其对文字的感悟,以及通过想象与感情朗读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月亮是安详的,月下江上的景色是美丽的。
3、引导学生尝试看着图描述美丽的“月下江景”,为背诵做好铺垫。
二、诗中之月,体味意蕴美。
1、过渡:月亮真美,吸引了“我”和我那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
他们之间呀开展了一次背诵“咏月”诗歌的比赛。
接着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画出诵月的诗句。
2、出示文中描写月亮的6句诗句,组织学生朗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月亮,体会诗人是借月亮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体味古诗的意蕴美。
3、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幅美丽的“月空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进行“诗与画”的古诗竞答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三、想象之月,品位语言美。
1、过渡:月亮的阴晴圆缺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了种种遐想,从而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那月亮又给文中作者的小外甥带来了什么样美好的遐想呢?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请一位同学读读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独特想象的话语。
2、随即教师出示改编好的诗歌,所谓改编,就是将文中小外甥对月亮想象的一段话分行处理,变成了一首小诗。
引导学生齐读这首小诗,把学生带进富有诗意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说说这首诗歌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品位诗歌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体会小外甥独特的、富有趣味的想象。
月亮像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3、出示同样的诗歌格式,让学生仿写小诗,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