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一、纪录片的拍摄纪录片界的许多同仁都有这样的观点:纪录片的成败,70% 取决于拍摄。
足见拍摄这个环节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位置。
纪录片的拍摄与剧情片有很大的不同,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最主要的一点是纪录片抓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题材,而剧情片拍摄的是虚构的扮演的内容;其次是纪录片拍摄主动性很大,而剧情片更多的是被动式的;第三,纪录片拍摄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的,而剧情片的拍摄则是在一个静态的情境中按设定的方式完成的;第四,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画面中的多种元素是一次性组合完成的,而剧情片的拍摄画面和声音通常是分开采录的;还有,就是纪录片镜头语言很少象剧情片那样细致调度设计,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等等。
画面语言的一些基本的语法方面的问题,在此不作赘述,下面就纪录片拍摄应该注意的一些特殊问题作简单的分析。
1、怎样才是好的纪录片摄影说实在我国的纪录片界对纪录片摄影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这一点在每次纪录片评奖时表现得比较明显。
因为,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在应该把最佳摄影投给谁的问题上产生较大分歧:有人认为应该奖励那些拍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的作品;有的则坚决把票投给那些捕捉到突发事件并能从容记录下来的作品。
从纪录片的本性以及价值的追求来说,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内容的真实还原对于纪录片来说是首先重要的。
但是对于前者也并不全然否定,其实,在国内对于纪录片的摄影太不讲究画面质量,应该倡导注重画面的美,关键在于该不该用漂亮的画面,漂亮的画面用在那里,得不得当。
1996年到香港拍摄一部关于粤剧演员的纪录片,当时请了一个一直以来从事剧情片拍摄的摄像,在拍摄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观念和手法上的差异。
譬如,他会对演员苦练武戏跌倒摔伤的场景,还有她的母亲拿着毛巾追着为一直排练的她擦汗的这样一些典型的场景和很有表现力的细节,视而不见,或不知所措。
不习惯抓拍生活当中的场景,而是习惯于设计好场景,然后进行摆拍,而且会在现场一边拍摄一边看回放,直到对画面的构图、光线等都满意才借着拍摄后面的镜头。
至于在这过程中溜走多少有意思的细节漠不关心。
其实,这已经背离了纪录片的追求,如果以牺牲好的细节和内容为代价,换取漂亮的构图,是不值得的。
2、摄影风格与内容的匹配纪录片摄影的风格与题材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如果画面的风格与所反映的内容之间不匹配,就像一个人穿了不得体的衣服,会觉得很别扭。
因此,纪录片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环境的特点以及生活特点,都对纪录片摄影有不同的风格要求,只有彼此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语言才具有表现力。
当我们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拍摄的时候,突然发现,面对如此浩瀚无垠的大沙漠,一切技巧性的拍摄手法都会变成雕虫小技,缺乏表现力。
同样,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平实的劳动阶层的时候,花哨的手法肯定会显得非常不得体。
3、镜头的叙述能力纪录片之所以有力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具有打动人心或震撼人心的品性。
而要展示这种品性,镜头本身的叙述能力是很关键的。
如果镜头语言缺少这种能力,而是靠别的手段来完成叙述,纪录片的魅力就会衰减许多。
4、长镜头该有多长纪录片因为要还原生活,展示过程,采用最具纪实色彩的长镜头是很自然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许多纪录片中所谓的长镜头,水分过多,缺少信息量,也显得没有张力,而且往往是严重破坏了片子的节奏。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与场面调度,有直接联系的。
场面调度出自法文,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活动进行艺术性处理。
后被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是指导演对银幕画框中事物的安排,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观察银幕上的活动。
它包含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两个层次。
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运动方向,所处位置更动以及演员之间发生交流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等,造成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揭示人物关系及情绪的变化,以获得银幕效果;镜头调度则指导演运用摄影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方法,府、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
巴赞倡导长镜头是要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用不间断的镜头记录人和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遵守空间的统一性,从而也保证了完整性和真实性。
长镜头本质上与蒙太奇是一样的,正因此,纵深场面调度的长镜头又称"镜头内部蒙太奇"(In-camera editing),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蒙太奇。
可见,长镜头并不只是简单的指一个镜头纪录的时间相对的长,更应该注重的是这相对长的镜头所展示出来镜头语言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性、情绪变化的丰富性。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不可能有演员的调度,因此,镜头的调度就显得尤其重要,要通过镜头的调度去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人物活动及事件的过程。
那些没有灵魂的所谓的长镜头,是最容易拍的镜头,说的难听一点是偷懒和逃避。
而真正意义上的长镜头,应该是最难拍的镜头,它需要调动综合的感官,还有综合的素质。
5、声音的采制以前的观念中,所谓的画面值得只是影像,并不包括声音。
现在,谁也不会不把声音看作是画面的一部分了,因为现代的设备所拍摄的画面,声画是不可分割的。
在纪录片中,画面中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声音是体现画面内容真实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试想,没有声音,或者声音质量不好的画面的纪录片,能给人多大的可信度。
声音具有整合画面的功能。
而同期声在某些纪录片中更是被当作结构的因素。
因此,这纪录片的拍摄中,一定要注重声音的采制。
6、空镜头空镜头拍摄起来往往会比较讲究构图和光线等形式感的元素。
在纪录片中经常用作开篇时介绍环境,或片中的抒情段落、转场、缓释情绪、营造节奏等,有时还用以制造意象。
不管如何,它是有用处的,应该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成为整个画面系统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并不是游离的、可有可无的。
7、情感的投入对于某些带有情感色彩题材的纪录片拍摄,并不仅仅是纪录,还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得画面有了灵魂和生命。
这样的状态,只有到了融入所拍摄的人物或事件的情境当中,才有可能。
当然,这种融入,应该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真实感受和还原,并不是一种主观的随意性。
这是的摄影机似乎是作者身体的一个部分,作者会用它去触摸、抚慰拍摄对象。
8、保持原生态更多的纪录片拍摄,是要保持生活的原生态。
尽量让拍摄对象忽略摄影机及其背后的人的存在。
为此,摄影机的位置、灯光的方向、以及话筒的距离等,都得考虑到是不是构成对现实关系的破坏。
这一点《八廓南街16号》做得很有技巧。
其实,摄影机出现的难免会改变生活的原生态。
日本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申介就干脆主张强化摄影机的存在,就把它当作生活的一个部分,记录的是在摄像机面前的人们。
我们曾经去拍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户罗布人的后代的纪录片,有一段是拍家庭主妇到50里外的一个小集市赶集,途经她的娘家。
等她从娘家出来时,我们发现她已经换上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并告诉我们这样拍出来会好看一些。
我们开始就得有点苦笑不得,后来一想,干脆把这个突变的因素用足,因为,它很好地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当时的心态。
还有一次是去西藏拍摄扎什仑布寺,小喇嘛面对摄影机没有任何的局促不安,只是充满了好奇。
开始还留点距离,不一会儿,就要把摄像机拿去自己拍了。
这一段记录下来同样可以生动表现当时的真实情景:摄像机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好奇心和无穷的乐趣。
9、三脚架许多人主张纪录片的摄影是可以,甚至提倡不使用三脚架的。
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人的运动,才显得真实。
这是对真实的一种形式化的、外在的、肤浅的解释。
且不用说有的远距离的物体,没有三脚架根本无法拍摄,就从画面的美感的角度来说,三脚架山拍摄的稳定的画面,远比抖动的画面好看。
因此,不要因为三脚架的重量,就经常把它舍弃。
有时实在是不能带它,也应该用别的方法来代替,如解下你的皮带挂在脖子上,然后用它托住摄像机的后部,以使机器稳一点。
10、磁带、电池的合理安排如果特别出彩的一幕出现在你的眼前,你却发现磁带或电池已经用完了,那种懊恼会让人长期耿耿于怀的。
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使用相对有限的磁带和电池,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摄影所要考虑的事情。
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拍摄的那两个法国兄弟碰到911这种千载难逢的突发事件时,却因没有磁带或电池没有电而无法记录的那种痛苦。
除此以外,还得注意在正式采访之前也要换上新的磁带和充足了电的电池,以免正在兴头上,却不得不告诉被采访对象先停一停。
二、纪录片的后期制作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就是把拍摄回来的镜头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剪接在一起,并利用多种元素,通过多种编辑手段使之成为一个供人观看的片子。
后期的制作包括很多步骤:做场记、听写同期声和采访内容、制订编辑大纲、确立叙述结构、设计叙事的节奏,完成粗剪和细剪。
在这个过程中,音频部分的处理同时进行。
1、后期工作的第一步:场记纪录片的片比比期一般的节目要大得多,通常在1:10以上,特别是一些纪实风格的片子,以及自然环境、动物类的片子,更高达几十,甚至上百。
因此,在正式编辑之前,首先对拍回来的素材认真做好场记,可以使整个编辑工作事半功倍。
其实,部分的场记工作在钱其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在拍摄时,每拍完一盘磁带,都需要作简单的纪录,包括拍摄的事件、地点、大致的内容、采访人物的姓名等。
当然,后期做的场记要详细得多。
做场记之前,首先应该设计一张场记单,以便把各种不同的内容在一个平面上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下面是一种较为通用的场记单的设计。
首先得对每盘磁带进行编号。
编号的方式既可以是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类别,譬如采访的内容整理在一起,空镜头放在一起等。
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往往在拍摄时就会把空镜头拍在同一盘带子里,也会把采访集中在一起。
这样,编辑的时候就会方便得多。
其次,对每盘磁带按照场记单所设计的项目进行记录。
第三,把采访的内容或同期声进行听写。
现在,有专门的速记公司,他们可以很快地把采访内容藤写出来。
不过,时间不是太紧的话,应该自己来做,有味,这本身就是一个梳理和筛选的过程。
第四,对那些拍得好的镜头,或采访中讲得精彩的段落,应该特别注明,并把场记当作得更细一些。
2、制定编辑大纲其实,在前期拍摄的内容选择和人物选择时就已经对片子的主题有了一个大致的确立,如果拍摄的过程是围绕那个主题展开的,那么,编辑大纲至少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可以依据原先设计的主题来制定。
但是,假设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围绕设计的主题进行,在确定编辑大纲时就应该提出弥补那些缺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