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县2017届初三物理试题表格归纳专题分类精编一、力学数据表格分析1、(2017虹口区第25题)小赵和小王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猜想不同。
①小赵猜想:?p液与放入圆柱体的质量m物、体积V物有关,于是他将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测得相应的?p液,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 ②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测得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V浸以及V物、?p液,并记录在表二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可知小王的质疑是_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与9与10,可得:将一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__________。
2、(2017静安区第25题)小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对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变化的影响。
首先,他将一个圆柱体放入足够深的水槽中,圆柱体浮在水面上,并利用仪器测得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实验初始状态时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为3000.00帕。
然后,他在圆柱体上逐个放上与圆柱体底面积相同的圆板(圆板的厚度与材质相同),观察圆柱体在水中所处的状态,并记录下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
表一、表二为两位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的水槽底部所受水的压强与所加圆板个数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8)。
②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9)。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压强变化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0)。
3、(2017徐汇区第28题)为了研究柱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柱体A、B和C进行实验,如图21所示。
他们设法使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11)(12)(13)h图21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换用圆柱体B、C重复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柱体A:H=0.4米S=0.03米2表二柱体B:H=0.3米S=0.05米2表三柱体C:H=0.2米S=0.06米2实验序号h(米)p(帕)实验序号h(米)p(帕)实验序号h(米)p(帕)1 0 6000 7 0 6000 13 0 60002 0.1 6200 8 0.12 6400 14 0.05 62003 0.2 6400 9 0.15 6500 15 0.1 64004 0.3 6600 10 0.18 6600 16 0.15 66005 0.4 6800 11 0.24 6800 17 0.2 68006 0.5 6800 12 0.3 7000 18 0.3 6800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1)数据中的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5、6或17、18数据中的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12)。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4)。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6)。
4、(2017杨浦区第31题)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后,某小组同学对如图23所示实验产生了兴趣,他们想继续探究实验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水与什么有关。
他们在液体槽中装入甲液体,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直至观察到薄片恰好脱离管口下落。
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ρ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管中水的深度H水。
接着改变深度h、槽中液体的种类和玻璃管的粗细,重复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
(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实验序号槽中液体密度ρ(×103千克/米3)深度h(米)管口面积S(×10-4米2)水的深度H水(米)10.8 0.1 5 0.082 0.2 5 0.163 0.3 5 0.244 0.3 10 0.2451.0 0.06 5 0.066 0.1 5 0.107 0.16 5 0.168 0.2 5 0.2091.2 0.05 3 0.0610 0.1 3 0.1211 0.2 3 0.2412 0.2 8 0.24图23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16)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 水与管口面积S 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7与8或9、10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 (17)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与10(或2、8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当玻璃管竖直插入不同种液体中, (18) 。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中,当 (19) 时,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 水相同。
5、(2017普陀区第26题)生活中常有“铁比木头重”的说法,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此说法开展讨论,并找来不同规格的木块和铁块,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如图18(a )(b )(c )(d )所示。
①② ③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前,小组同学首先进行了假设:同种物质,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随后选用软陶和铝块进行实验,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V 2、V 3)满足关系通过研究最终可以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 (16) 越大,物质质量越大。
6、(2017松江区第26题)为了研究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Δp 水与物体体积、质量的关系,小李和小华两位同学将质量和体积不同的物体分别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中,并分别进行了实验。
(1)小李探究:Δp 水与放入物体质量m 的关系,于是选择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先后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中,并测得Δp 水。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
表一水水m (11) (选填(a ) (b ) (c ) (d )铁块和木块图18 铁块和木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和木块铁块和木块(2)小华探究:Δp 水与放入的物体的体积V 的关系,于是选择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合金物块先后浸没在盛有水的同一圆柱形容器,并测得Δp 水。
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表二 表三同一圆柱形容器中, (12) 。
② 小华继续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发现测得的实验数据与表二中的结论不符合,原因可能是 (13) 。
请填写实验序号6中的相关数据:Δp 水为 (14) 帕。
③ 若容器的容积为V 容,底面积为S ,在该容器中倒入水的体积为V 水,将体积为V 物的合金物块浸没在水中,则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Δp 水最大= (15) 。
(涉及的物理量均用字母表示)7、(2017浦东新区第26题)为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利用DIS 数据采集系统及若干重力G 和密度ρ已知的实心物体等器材进行实验。
他们将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平底容器中(如图13所示),测出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 ,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1)分析表一中实验序号 (14)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当物体的重力相同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随物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分析表一中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5) 。
(3)小组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中的数据有了新发现,他们将经计算得到的部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a )表二中空缺的数据依次为 (16) 、 (17) 、 (18) 。
(b )按表二中数据反映的规律推理:若浸没在水中某实心物体的密度ρ= 4 g/cm 3,重力G = 12 N ,则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 = (19) N 。
图13图198、(2017闵行区第29题)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时,所用实验器材有:长为0.2米的吸管(底部用蜡封住)、电子天平、酒精(ρ=800千克/米3)、水、未知液体、刻度尺、细沙、柱状容器等。
实验时,他们首先在容器内装入足量水,并将适量细沙装入吸管中,用电子天平测出其总质量m 。
然后将该吸管放入水中,如图19所示,用刻度尺测出其静止时浸入液体的深度h ,记录相关实验数据于表一中。
接着,他们把水更换为酒精,重复上述过程,并记录数据于表二中。
(1)在本实验中,他们通过吸管总质量m 来比较吸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其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及 (9)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0) 的数据可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和液体密度有关。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11) 。
(4) 该小组一位成员把总质量为m 0的吸管放入未知液体中,测得其静止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 0(h 0<0.2米)。
则该未知液体的密度为 (12) (用m 0、h 0和ρ水的代数式表示)。
9、(2017青浦区第29题)为了研究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特点,某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材料制成体积不同的若干块物块进行实验,甲材料的密度为?甲,乙材料的密度?乙,且?甲<?乙。
如图10所示,他们让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测量并记录了物块的总体积和露出水面的体积,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实验 物块体积 露出水面体积 材料实验 物块体积 露出水面体积 序号 (10-6米3)(10-6米3)序号 (10-6米3)(10-6米3)甲1 10 6 乙6 8 1.6 220 12 710 2 3 30 18 8 30 6 4 40 24 9 35 7 5503010459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3) 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的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时,物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与物块的体积成正比。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3与8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
③他们分别分析了“露出水面的体积”和“物体体积”的比例关系,可以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 (a ) (15) 。
表一表二 序号 液体h (米) m (千克) 序号 液体h (米) m (千克) 1 水 0.08 0.0080 4 酒精 0.10 0.0080 2 0.10 0.0100 5 0.12 0.0096 30.120.012060.150.0120图10(b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