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1刚性接触网
1.1锚段及跨距
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
(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
1.3线岔
(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

(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 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
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
1.4刚柔过度
(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

(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6)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平滑不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7)两支悬挂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贯通式刚柔过渡单链悬挂示意图
贯通式刚柔过渡双链悬挂示意图
1.5接触线磨耗
接触线的磨耗要均匀,稍大于50%控制,但最大不要超过60%。

1.6中心锚节
(1)直线区段,中心锚结应处于汇流排中心线的正上方;曲线区段,锚固底座中心线位于中锚在汇流排上锚固线夹处汇流排中心线的延长线的正上方,基座中心偏离汇流
排中心应不大于±30mm。

(2)中心锚结绝缘子及拉杆受力均衡适度,与汇流排的夹角不大于45°。

(3)中心锚结绝缘子表面应无损伤,接地端至带电体距离一般情况应不小于15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115mm。

中心锚结示意图
1.7分段绝缘器
(1)分段绝缘器上的两极靴枝(引弧棒)间距应为100mm,允许误差±5mm。

(2)分段绝缘器中点偏离线路中心线不应大于50mm。

(3)分段绝缘器导流板与接触导线连接处应平滑,与受电弓接触部分应与轨面连线平行,且满足受电弓双向通过均无碰、打弓的现象。

(4)分段绝缘器在两个相邻悬挂点的中间位置,允许误差为±50mm。

分段绝缘器
1.8导高拉出值
(1)悬挂点接触导线的拉出值范围为±200mm,允许误差不应大于±10mm。

(2)悬挂点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为±5mm。

(导高一般为4040mm)(3)相邻的两悬挂点相对高差一般不得超过所在跨距值的0.5‰,设计变坡段不应超过1‰。

(4)跨中弛度不得大于跨距值的1‰,且不应出现负弛度。

(5)汇流排横断面中轴线应垂直于所在处的轨道平面,偏斜不应大于1°。

2柔性区段
2.1锚段及跨距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

2.2锚段关节
2.2.1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
相邻两锚段重叠三个跨距,只进行机械分段,电气上是联通的,也称为电不分段锚段关节。

(1)两转换柱间的两条接触线的水平面上的投影应平行,线间的距离为100mm。

(2)立面图中,两接触线的交叉点应在该跨距中心处,且等高。

(3)转换支柱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200~250mm。

(4)下锚处,非工作支比工作支抬高500mm。

(5)两转换柱与锚柱间,在距转换柱10米处安装电联结线。

(6)换柱处,两接触线间垂直、水平距离允许误差20mm。

锚段关节示意图
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
2.2.2四跨绝缘锚段关节
相邻两锚段重叠四个跨距,机械上分段,电气上相互独立。

通过隔离开关实现电路的通断。

实现同相位接触线间的绝缘。

(1)两转换柱间两条接触线的水平面上投影平行,线间距500mm。

(2)在立面图中,两接触线的交叉点应在中心柱处且等高。

(3)转换支柱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0mm。

(4)非工作支接触线和下锚支承力索在转换柱靠中心柱处加装一串绝缘子。

(5)两转换柱与锚柱间,在具转换柱10米处应安装电联结线
(6)两个锚段的电路连通或断开由隔离开关控制。

四跨绝缘锚段关节的不足:
(1)中心柱处接触线弹性差。

(2)接触线坡度大。

综上,四跨绝缘锚段关节不适合高速电气化铁路要求。

四跨绝缘锚段关节
2.2.3五跨绝缘锚段关节
五跨绝缘锚段关节
五跨锚段关节
七跨锚段关节
2.3线岔
(1)线岔定位点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在线岔的交叉点处,正线或重要的接触线在下方。

(2)侧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或硬锚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3)侧线在限制管内上下活动间隙为1~3mm。

(4)线岔的限制管型号要符合要求,安装要正确,螺栓、垫片应齐全、坚固,接触线能自由伸缩无卡滞现象。

(5)由正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5~10mm。

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
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6)由侧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误差不超过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在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
接触线50~100mm。

(7)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00~85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8)线岔两支接触线交叉点位置: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00mm(即垂直投影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之间,且两内轨距不小于840mm),纵向距道岔定位不小于
1500mm。

(9)道岔定位支柱位置:7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2米处,9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3米处。

(10)线岔处两支承力索或两支吊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11)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得大于300mm。

(12)对于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两支接触线相较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允许横向、纵向偏差50mm。

(13)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

线岔结构2.4接触线磨耗
接触线的磨耗要均匀,最大不要超过25%
2.5中心锚结
(1)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承力索、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两端中锚辅助绳受力均匀,不得出现弛度,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

(2)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比正常导高高10~20mm,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应平顺无负弛度。

(3)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相一致。

直线中心锚结
曲线中心锚结
中心锚结结构2.6分段绝缘器
2.7导高拉出值
(1)链形悬挂两接触线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间隙为40mm。

(2)正线导高4600,站场5000,检修库5300或者5600,允许的误差为±15mm。

(3)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

(4)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5)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

(6)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

2.8接触线坡度(导高变化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