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临安春雨初霁
直接蕴藉其中。
C《临》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 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 安慰。
D 陆游的《书》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 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 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 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 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首联写早岁,颈联 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 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 “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B近体诗是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 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 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 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高适、王维等。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 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 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 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 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
分茶
分茶在宋代是玩得比较普遍的,因此在诗词中吟咏到 “分茶”的颇多。 王之道有《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一首;史浩《临 江仙》词有“春算惯分茶'之句; 陈与义有《与周绍祖分茶)诗。杨万里有一首《澹庵坐 上观显上人分茶》诗,记述他观看显上人玩分茶时的情 景,十分详尽而生动。
分茶
明确2:颔联借景抒情, 借 杏花春雨表达旅居京城时的 郁闷、 孤寂和壮志难酬的 感伤与无奈。
小
达官贵人多居
楼一
深巷,“太平
夜
盛世”,忘了
听
亡国之危。
春
虚实结合。
雨 ,深
巷
明
朝
卖杏 花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草: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写客居生活,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 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 之愁。
“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 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
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 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 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 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D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 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 诗歌的源头。“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 漫主义诗歌杰作。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
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解疑合探 品读情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世情。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京华:指京城临安。
近年来做官的兴 世
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 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味 年 来 薄
讽喻 似
纱谁,令
骑 马 客 京
华 。
A. 诗人一心北征,建功立业。可还是落得个,“和 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即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也表 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 B.首句的“世味薄似纱”,即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 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 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诗句,我们依稀 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 真正一贯的自己。 C.这一句惊问,一句悲叹是悲愤之余深深的无奈, 无奈之后彻底的绝望。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 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 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 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 味。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 明时节回到家。
(六 ) 看手法,明效果,品赏思想意蕴
“未” “先” “空”。这三个字概括力强,含 意丰厚,表达出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 情。“未”表达了敌人未灭的遗恨, “先”表达 了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空” 既写出了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 满和愤慨。
课堂小结 技法指导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一)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四)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 (五)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上
下
马 击 狂
春天,陆游起用为知 马
府,赴任之前,到临安 (杭州)见皇帝,住在西 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
草 军
胡 在百无聊赖中写下本诗。 书
,
。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 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 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 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
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漏声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
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
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
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渲染了一幅有声 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州。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分茶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 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里,他们附着那个 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 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 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弱很弱的国 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心里修筑,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发更接近秋天。
小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
杏花: “一生心事杏花诗”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怨 ”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 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 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染成 黑衣,清明之前还可以赶回家呢。明写羁旅之 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陆游
“已先斑”与“气如山” 形不成对应关系。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与《临》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
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
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 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 彩。《书》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显现的,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