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21.1 工程概况……………………………………………………………………………21.2 工期要求……………………………………………………………………………2第二章施工前准备……………………………………………………………………32.1 组织准备……………………………………………………………………………32.2 技术准备……………………………………………………………………………42.3 现场准备……………………………………………………………………………4第三章人员机械计划及进度计划……………………………………………………53.1 人员投入计划………………………………………………………………………53.2 机械投入计划………………………………………………………………………63.3 施工进度计划………………………………………………………………………7第四章分项工程施工工艺……………………………………………………………84.1泵井概况……………………………………………………………………………84.2施工流程……………………………………………………………………………84.2.1 基础处理 (9)4.2.2 基坑开挖 (11)4.2.3 结构模板施工 (13)4.2.4 结构砼浇筑 (13)4.2.5 满水试验 (18)4.2.6 回填 (19)第五章环保文明施工...........................................................................21 5.1 环保文明施工措施...........................................................................21第六章安全施工技术措施.....................................................................23 6.1 安全生产保证架构...........................................................................25 6.2 安全生产措施 (25)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一、工程名称:沥滘污水处理系统附属工程——无害化处理工程二、工程位置:本工程所在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沥滘污水处理厂内。
三、工程规模及技术要求本工程属于沥滘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站的新增工程,由于调节池原湿式泵改为干式泵,故需增设泵井。
由于本工程的实际挖深度超过4m,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详细的基坑开挖和支护方案,并且在施工中严格按方案实施。
由于新增泵井处于调节池和围墙之间,距离调节池外侧仅80cm, 根据业主和监理要求,施工中不得采用基坑放坡大开挖施工方案,必须采用密扣拉森钢板桩支护。
1.2工期要求我司经过精心组织设计,合理配置资源,计划安排总工期为39个日历日,尽可能早地将优良的产品交给业主。
第二章施工前准备2.1组织准备滘污水处理厂无害化站处理站土建施工项目经理部”。
项目部下设工程技术部、计划合同部等五个职能部门,分管本工程下属的所有施工队伍。
本工程中的项目组织架构如下:2.2技术准备一、图纸会审、技术交底1、收到施工图后,项目总工程师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对比现场实际情况,形成记录,同时提交现场监理工程师。
设计单位对需要澄清、修改的问题书面答复后,施工严格按照修改的施工图及设计变更图纸进行。
2、组织技术交底,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向施工班组交底。
组织技术人员熟悉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有关环保、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等文件。
二、桩点交接及复核测量在现场已有精密的导线和水准网,测量工程师领导测量人员及时按照测量三级复核制度的要求组织控制桩点的复测,进行泵井的施工放样。
三、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项目总工程师根据施工图纸、图纸会审记录以及适用于本工程的各种施工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将工程概况、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等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以便工程能顺利进行。
2.3现场准备施工电源和水源暂定考虑从沥滘污水处理厂接驳。
施工单位在电源和水源的总接入点安装独立的电表和水表,并按施工中的实际用量向建设单位交纳水电费。
电线用电线杆平行施工工作面架设,主要工作面按用电需要设置三相五线电箱。
施工用水干管为DN50钢管,埋地大于50cm敷设。
第三章人员机械计划及进度计划3.1 劳动力投入计划3.2 机械投入计划3.3 施工进度计划第四章分项工程施工工艺4.1 泵井概况本泵井工程,按7度三级抗震设防,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其中构筑物采用强度等级C25混凝土,抗渗等级S6。
泵井结构尺寸为4.7m×6.2m,基础采用ф500深层水泥搅拌桩共48根,设计桩长入持力层1m以上,平均桩长14m。
原地面相对标高-0.3,池顶设计相对标高-0.2m,池底设计相对标高-3.3m,池底集水坑设计相对标高-3.8m。
由于厂区绿化和道路侧平石与调节池等构筑物已于2005年6月中旬完成,施工新增泵井前,必须将原有绿化花生藤300m2以及侧平石20m挖除,待泵井施工完毕后再恢复绿化以及侧平石。
4.2.施工流程4.2.1基础处理深层搅拌桩是用搅拌机械将水泥固化剂和地基土相拌和,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工艺要求:桩径为D500,采用高压喷浆工艺,成桩过程中采用四搅四喷的做法,水泥用量不少于50kg/m,水泥采用42.5R 转窑普通硅酸盐水泥。
一、施工流程二、施工要点1、施工前的准备。
(1)场地准备。
搞好场地的三通(路、水、电)一平(将场地内的绿化植被、地表杂土、腐植土及硬土层清除并平整、压实,场地内局部地洼的地方分层回填粘土并按设计要求压实),探查地下是否有障碍物,如有即进行清除或迁移。
(2)测量定位。
根据设计要求的桩间距测放桩位,并用木桩标识。
如因地下障碍物等原因需要改动原设计位置,需经得设计、监理的同意。
(3)试桩。
先按不同的地质段进行试桩,以掌握现场的成桩经验和技术参数。
2、搅拌桩成桩(1)桩机对中。
用吊机将搅拌桩机移吊到桩位上方,调正导轨垂直度,钻头对正桩位。
(2)预拌下沉。
待搅拌机的冷却水循环正常后,启动电机,放松起吊钢丝绳,空压机送电,使钻头沿导轨逐渐切土下沉到设计深度,钻进的速度根据试桩确定的参数并由电机的电流监测标控制,如果下沉的速度达不到要求,即从输浆系统补给清水以利钻进。
(3)制备水泥浆。
待搅拌机下沉到一定的深度时,开始按设计确定的水灰比拌制水泥浆,待压浆前将水泥浆倒进入集料中。
(4)提升喷浆搅拌。
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启灰浆泵将水泥浆压入路基中,边喷浆边旋转,边按试桩确定的提升速度提升搅拌机,搅拌提升速度≤0.8m/min,停浆面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50cm。
(5)重复上、下搅拌。
再次将搅拌机边旋边沉入土中,至设计加固深度再将搅拌机提升出地面。
(6)清洗。
向集料斗中注入适量的清水,开启灰浆泵,将管路中残存的水泥浆清洗干净,清除搅拌头上的土。
(7)重复上述布骤四次,再移机进行下一桩的施工。
(8)操作人员将每根桩的钻进时间、提升时间、提升速度、提升的次数、钻进的深度等进行记录。
3、搅拌桩施工完成后,养护7天,方可进行基坑开挖施工4、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1)保证垂直度: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并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要注意保证机架和钻杆的垂直度,如发现偏差过大,及时调整。
(2)桩机就位:必须对中,对中误差不得大于4%,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
(3)水泥浆不得离析,水泥浆停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如停置时间过长,不得使用。
5、确保加固强度和均匀性(1)严格控制喷浆量,搅拌桩的施工应连续进行。
输浆阶段必须保证足够的输浆压力,连续供浆。
一旦停浆,将搅拌头下沉到停浆点0.5米以下。
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搅拌;如停工40分钟以上,必须立即进行全面清洗,防止水泥在设备和管道中结块,影响施工。
(2)严格控制搅拌时的下沉和提升速度,保证加固范围内每一深度均得到充分搅拌。
(3)遇到地下障碍物的处理方法:施工过程中,如遇到地下障碍物使钻杆无法钻进时,及时通知监理、设计人员,及时采取补桩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4.2.2基坑开挖一、由于本工程规模稍大,埋藏也较深其设计池顶标高-0.20m,垫层顶面标高-3.85m,由于现状地面实际标高在-0.3~-0.5m之间,实际基坑开挖深度为3.5~4.2m之间。
基坑宽度最宽处为6.2m。
由于新增泵井处于调节池和围墙之间,距离调节池外侧仅80cm, 根据业主和监理要求,施工中不得采用基坑放坡大开挖施工方案,故需采用密扣钢板桩支护方案。
坡检底的方法,边坡及底宽根据现场情况,保证泵井的开挖线离围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回填土数量,将此部分留在附近场地,其它多余土方按业主指定地点弃土,土方施工中测量应密切配合,防止超挖,减少土方持力层的暴露时间,加快基础垫层施工。
考虑本工程地质情况,在土方施工时应注意,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大面积开挖其排水量较大,故土方开挖时在所挖基坑集水井,集水井要求比开挖的深度大1.5m以上,并且每井配抽水泵作好排水设施的准备,保证土方开挖正常进行。
在所挖土方场地坡顶设置截水沟进行排水,其整个现场排水有良好的走向和布置。
四、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槽)和管沟时,为使不破坏基底土的结构,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30cm用人工清理。
施工前必须做好地面排水工作,相邻基坑开挖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并应及时作好基础,以防止对基土的扰动。
开挖过程中,对土质情况、地下水位和标高等的变化经常检查,作好原始记录及绘出断面图。
如发现基底土质与设计不符合时,需经有关人员研究处理,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4.2.3结构模板施工一、底板侧模:采用240mm厚砖墙侧壁兼作外模,外模内侧作1:3水泥砂浆15mm厚抹灰层,便于作外防水,侧墙模板采用组合钢板。
二、结构内采用满堂脚手架模板施工支撑体系,采用48×3.5mm脚手钢管搭设。
由于受到结构形状限制,内脚手架步距为1.8m,立杆间距不大于1.5m。
内脚手架搭设的关键在于稳定性,为此立杆要垂直、间距一致、形状规整、立杆底要有可靠的支点。
内脚手架搭设要比结构施工段高出10m 左右,以便于钢筋工程施工及临时支承钢筋。
三、模板拼装时,接缝要严密,模板间缝隙大于2mm时,应采用海绵条嵌填。
4.2.4结构砼浇筑一、混凝土浇筑方案1、工程结构采用商品砼,施工前先选择合格的供应商,砼由专用搅拌运输车运至现场,采用砼地泵泵送到浇筑部位,并设一台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