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活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活页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总目标: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和辅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独立的人格。2.具体目标:1、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教师的工作职能,挖掘教师工作的潜能,提高教师工作水平的问题;2、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问题;3、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构建班级——年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的问题;4、通过研究,寻找如何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及班级学生间的心理互动等有效途径,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溺爱而使青少年怕艰苦,少韧性,胜利时骄傲,失败时气馁的意志薄弱现象,以及由于市场竞争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造成学生对学校、班级集体的漠视及贪图享受,对学习被动应付,甚至厌学,还有早恋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胸怀大志,立足本职的精神及顺利时清醒,逆境中坚强的品格。
研究内容:(一)全面渗透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
(三)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干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条件
(五)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研究过程设计(1)研究准备阶段:确立研究人员,研究对象,做好课题研究的论证,立项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①成立研究实施机构,并宣传发动,营造研究氛围;②对三个年级进行随机抽样检测,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发展需求,着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③实施团体辅导;④建立心理辅导室,着手个别心理辅导;⑤逐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编号
课题名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学生心理问题指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因素,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适应状况,如认识过程中的幻觉、妄想,情绪上的过度焦虑与抑郁;行为上某些困难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它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多了解自身,以使生活充实和富创造性‘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充分实现人格完善;帮助学生解除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及各种危机提供帮助指导。
(2)学生性心理的优化:①普及性生理教育,掌握性生理的基本知识。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成为社会人作预备教育。③性伦理、性法制、性关系教育。④学生当前面临的“性困惑和问题”的分析,正确处理途径。
(3)意志与挫折教育:①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②培养对自己、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研究的思路如下:
(1)学生学习心理的优化:①对初一新生,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尽快实现由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转变。②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预防学习疲劳。③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消除学习心理困惑,提高学习技能,主动发展智能水平。⑤对于初三学生,提高应对中考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