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及美国废奴运动郭成苏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摘要:美国殖民地时期就有黑人奴隶存在, 奴隶制有很长的历史。
正义的人们往往用宗教为武器抨击奴隶制, 开展了废奴运动。
1852年斯托夫人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描写了奴隶主的残忍和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
这本书内容丰富, 情节真实感人, 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美国奴隶制以及废奴运动的事实分析本书的内容及其对废奴运动影响。
关键词:黑人;奴隶制;废奴运动;宗教《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通过叙述主人公汤姆几次被买卖的经历,对美国南方奴隶制和奴隶的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
尽管有些白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相当仁慈,但不能从整体上保证他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黑人奴隶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本书同时展现了当时的南方奴隶主阶层, 如汤姆的第三个主人Legree、奴隶贩子Haley和专门负责抓捕逃跑奴隶的“猎人”。
在内战前的美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奴隶农场,黑人孩子像动物一样饲养,然后像动物一样卖掉,而这一切,竟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奴隶与奴隶制(一)奴隶制在美国1619年荷兰人将20名非洲黑人运到弗尼吉亚的James城,开始了美洲的奴隶交易。
到1690年,奴隶数目达到了16729人,到1780年达到575420人。
最初黑人作为契约劳工,到1641年,麻萨诸塞州通过法律确认了黑人奴隶的终身地位,随后各州纷纷仿效。
奴隶数量的激增是在1793年以后。
这一年美国出现了扎棉机,在水能的推动下每天可以扎1万磅的棉花,但是摘棉花却只能靠手工完成。
在1810年,美国出口6675.8万美元的棉花,占全部出口额的22%。
而到1860年,美国的棉花出口竞占到全部出口额的57%,达到三亿三千多美元。
在这白花花的棉花背后则是黑人奴隶的血汗和泪水。
(Falkner,1964:266)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被运到南方,他的工作就是摘棉花。
每天工作12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因为同情一位完不成工作量的女工友,汤姆将自己的棉花分给她一些,不料被监工发现,汤姆受到毒打。
而这样的遭遇是每个奴隶都避免不了的。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甘蔗种植园,有时黑人奴隶在监工的鞭打下要工作18个小时,几乎没有睡觉时间。
(二)奴隶的商品属性和交易体系在小说的第12章中写到一个出售奴隶的广告,交代了6名被出售奴隶的姓名和年龄,以及“时间:2月20日,星期四;地点: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城法院门口”(Stowe, 2003:170)。
在小说的第30章提到了专门用于临时储存奴隶的仓库,那里卫生条件极差,仓库外的棚子就是交易奴隶的地方。
奴隶分男女分别展出,白人出价竞买,出价高者获得此奴隶的所有权。
乔治是小说中极具反抗精神的黑人奴隶。
他逃跑了,到北方去寻找自由。
很快,他的主人便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详细描述了乔治的特征,并且出价400美元给抓获乔治的人,同时宣告“凡是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乔治死亡的同样可获此奖金”(Stowe, 2003:152)。
白人奴隶主的残忍由此可见一斑,他们对死人也不愿意放过。
小说中的乔治成功逃脱奴隶主的压迫,但现实中的很多人则没有像他这样的运气。
著名爵士女歌手比利·郝乐戴(Billie Holiday)演唱过一首著名的黑人民歌《奇异的果实》。
歌词中描述,7名逃跑的黑奴被捉住并在树上吊死,远远望去就像树上7个巨大奇异的果实。
歌中唱到:“这些果实被乌鸦啄,雨水吹打着,最后跟着树叶一起落下”。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很多州通过了有关黑人的法令,规定白人奴隶主有处罚和处死黑奴的权利;黑奴无权在法庭上抗议;黑人的集会必须有一名白人到场;黑奴无权结婚和教育孩子。
小说中伊莉莎和乔治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但他们并不能成为法律所认定的夫妻。
(三)奴隶制下的女性和孩子在小说第10章,作者借汤姆的眼睛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女性黑奴10个月大的婴儿被卖掉,苦苦哀求主人无果之后,该女奴从船上跳河自尽,结束了她不可承受的痛苦。
在白人奴隶主的眼中,女性奴隶身上更有一层“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因为她们可以生孩子,而孩子是可以被卖掉挣钱的。
小说中讲述了乔治母亲的故事。
他的母亲工作就是生孩子,她生下7个孩子,最后这7个孩子被卖到7个地方,乔治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跪下哀求让留下这个最下的孩子,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一顿重踹。
乔治被带走,脑海里只留下母亲的呻吟和哭喊。
另一个母亲的故事出现在第18章,她叫布鲁,也是一个不幸的母亲。
她曾有过一个孩子,很胖很健康还从不哭闹。
后来女奴隶主生病,布鲁照顾女主人时也被传染,从此没了奶水。
布鲁祈求主人给买些牛奶,但被拒绝。
没有奶吃的孩子一天天瘦下去,最后饿死了。
布鲁没有自杀,但选择酗酒,因为“喝酒之后,我的耳边就没有那孩子的哭声了”(Stowe, 2003:360)。
黑人孩子的命运也是悲惨的。
在第20章描述了一个女孩叫托鲁西,她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辛克莱尔和他表姐的对话,读者可以知道这个女孩已经习惯了被殴打,主人用烧水棍、铁楸和钳子的击打已经不能让她感到害怕了。
她为了生存学会了撒谎和偷盗,心理严重扭曲,很难再被教育。
因为“她受的苦实在太多了”(Stowe, 2003:360)。
妇女和未成年人在社会上是更容易受到伤害的,任何文明的制度和道德准则都会对这两种人群给予更多的保护。
但是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残忍的奴隶主阶级对她们无耻的压迫和伤害,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无不被激怒了。
小说问世后激起人民对奴隶制的极大愤怒,南方奴隶主阶级也感到了害怕,他们指责斯托夫人写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
为此,作者出版了《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解释》,引用了法律条文、法庭记录、新闻报道和私人信件等纪实性文件来证明《汤》一书虽然是小说,但是小说中的故事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合理编撰。
此书的出版扩大了《汤》的影响,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废奴运动中去。
难怪,林肯总统说是斯托夫人挑起了南北战争。
二、宗教作为废奴主张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武器(一)黑人奴隶的自发斗争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汤姆和乔治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和逆来顺受的汤姆不同,乔治是个充满反抗精神的黑人,他带着两把手枪和一把猎刀逃到北方获得了自由。
应该说投身废奴运动最早的是黑人自己。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是黑人大逃亡的时期。
1775到1783年,约有10万名黑奴出逃,占当时黑奴总数的20%(Foster, 1954:37)。
1775年,南卡罗来纳州的三个县爆发了黑奴起义。
虽然起义失败,却展示了黑人的力量。
女奴土布曼建立了秘密组织“铁路”,帮助南方奴隶逃到北方,成就显著。
美国内战前,“铁路”帮助6万黑奴获得自由。
(二)小说中宗教的作用作者斯托夫人有较深的宗教背景。
她1811年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丈夫加尔文.斯托是位神学教授。
因为她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白人支持废奴运动,在提高作品感染力方面,它使用了宗教这一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心地善良同情黑人的白人往往被描写成信仰上帝、平等友爱的教友派信徒(Quaker),而残忍凶狠的奴隶贩子、猎人则是被上帝抛弃的人。
这一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当时的环境而言,这却是最为先进的思想,同时也是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
1673年乔治·济慈(George Keats)出版了Persuasions and Warnings to Quakers who Trades or Owns Black Slaves(《对贩卖和拥有黑人奴隶的教友派信徒的劝诫与警告》)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教友派信徒不得拥有黑人奴隶这一主张,要求信徒要释放他们的奴隶,并给奴隶一定的经济补偿。
1773年Benjamin Ray 出版了《Thou art not a Quaker if Thou Ownst Slaves》(《如果你拥有奴隶,你就不是教友派信徒》),指出奴隶制是对上帝最严重的犯罪(Foner, 1975:281)。
同一年,教友派教会开始取消拥有奴隶者的教籍。
由此在小说中,为黑人奴隶购买土地的老约翰、帮助乔治一家逃走的蕾切尔都是教友派信徒就得以解释了。
(三)宗教对于黑人的影响斯托夫人写作时明白,她的读者多为白人,为了拉近白人与黑人的心理距离,在作品中善良的黑人也被描写成信仰上帝的基督徒。
最典型的当然是汤姆,在得知自己要被卖到棉花种植园,他深知这是苦难的开始,但他拒绝逃走,而是平静地接受,因为他认为上帝会帮助自己。
乔治的妻子也认为自己应该服从主人,“否则我就不是基督徒了”(Stowe, 2003:27)。
乔治开始时不相信上帝,他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他受到太多的苦难。
但是逐步地被人所帮助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乔治感到了家,以前他不知道家是什么,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在他心中萦绕”(Stowe, 2003:195)。
这样的描写无疑是成功的。
白人读者们开始感觉到黑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不仅因为黑人一样有血肉、有家庭,更因为黑人和自己一样相信上帝。
三、结论总之,从奴隶制在美国确立后,就一直有正义人士提出反对。
1700年,一位叫Samel的人发表了小册子,第一次公开表达了对奴隶制的抗议和黑白人种平等的思想。
(Foner, 1975:281)。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废奴的声音在不断地增强。
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的废奴组织达到2000个,参加者达20万人。
美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J. Wedemeyer号召工人加入到废奴运动中去。
到50年代的时候,主张废奴的战线已经形成。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细节和背景,形象地塑造了汤姆、乔治、伊莉莎等黑人的形象,展现了黑人奴隶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南方奴隶主阶级和奴隶制的血腥与残暴,给废奴运动一剂强心剂,同时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主要参考书目:[1] Fanlkner, Harold Underwood.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M]. New York: New York,1954.[2] Foner, Philip S. History of Black Americana [M] . New York: Greenwood, 1975.[3] Foster, William. The Negro People in American History [M] New York: New York, 1954.[4] Franklin, John Hope.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A History of Negro Americans [M] NewYork: New York, 1961.[5] Plosky, Harry A & James Williams. The Afro-American [M] .New York: New York, 1983.[6] Quarles, Benjamin. The Negro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M] North Carolina: NorthCarolina Uni, 1961.[7] Stowe, Harriet Beecher. Uncle Tom’s Cabin [M] . 伊犁: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3.[8] 李见明, 张友伦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M] .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9] 郭沛超, 韩露露.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研究美国南方奴隶制度中的史料价值[N] .昌雄师专报, 2001, 8: 45-49.[10] 张秀见,从历史原因分析汤姆叔叔悲剧的起因[J]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 32 (10): 341-342.[11] 张祖武, 酿成一场战争的小说--评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J]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98, 2: 37-39.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郭成,男,1980年2月生,山东菏泽人,200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历,现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外语系专职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