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诚信"2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然而,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审题方面则限制较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
材料中的主人公丢掉了诚信是错误的。
无论你写什么文体,都要贯彻"诚信不可丢"的中心思想。
如果对丢掉诚信的言行予以肯定,那么文章就走题了,肯定与高分无缘了。
要吃透话题含义。
话题的内涵: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这个话题,关键是词语意思的理解,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有相当多的同学把"诚信"误解成"忠诚、信任"。
还有些考生只抓住艄公"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均偏离了题意。
材料、提示语的指向性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
试想,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又怎么可以抛弃呢?这个故事没有结论,但命题者选择了它,用意是什么呢?仔细揣摩不难体悟,其中蕴涵的道理非常清楚:诚信不可抛。
这,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揭示(或叫暗示),必须按照这个道理立意。
尽管作文的话题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必须写"诚信不可抛"。
当年高考作文中,有少数考生可能是刻意追求逆向思维,写了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没有体悟到话题材料中隐含的命题意图。
话题范围:2001年高考明确规定"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出离了这个范围,就偏离了题意。
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目的是引出话题--"诚信能否抛弃"。
2001年 "诚信"话题,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要给考生灵魂进行一次清洗或升华,亦即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
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
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
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
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
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
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今年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2001年提示有: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对于这一故事,"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它引发你"想"些什么?这"想"的范围很为宽广,只要是由此而联想或想象的东西都可。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这些都是对写作的一种提示,可以此提示中某一点为写作角度,再结合这一角度来确立文章的立意。
"注意(或要求)2001年高考作文"注意"有四项:(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
前三项提供了自由空间,审清了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后一项是限定条件,审清了才能避免因字数不够而失分。
立意:(正反立意)对于"诚信"这一话题,从正面来讲,可以赞颂诚信的光辉,可以抒写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繁荣、商业发达、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等等;若换一个角度,也可写在社会某方面中诚信的软弱无力,追求诚信者的无奈,抛弃诚信的可悲,丧失诚信的灾难,"诚信"在"金钱""美貌"面前的冷落等,以求揭示出社会中某些问题,给人以思考。
化虚为实如2001年的话题"诚信",是一个涉及品性的抽象性概念,蒋昕捷同学把它具体化为"赤兔马的诚信",写出了佳作《赤兔之死》。
另一位考生具体联系到季羡林教授替北大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写出《凡尘三叩之诚信》,颂扬诚信是"沉甸甸的财富","是高贵的客人"。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诚信归去来》《丢弃"诚信"之后》《诚信无价》等,就是如此。
(提问话题法)2001年高考河南省满分作文《真正的财富》就是典型一例。
文章就话题作了提问,"诚信"是什么?回答是"真正的财富"。
本文的可贵之处就是选取了一个小小的事例,说的是父亲带儿子去钓鱼,从父亲的做法中表现了他恪守诚信。
正是由于一个不起眼的小事所体现的诚信原则教育了儿子,影响了儿子的一生,儿子也由此而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人们的爱戴。
作者就此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并阐明了"诚信是真正的财富"这一中心论点。
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得文章的对比论证有了坚实的基础。
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正反法)如"诚信"话题,我们可以表达正面观点:"社会永远需要诚信",也可以表达反面观点:"不诚不信不为过"。
反面立意要注意的是,不能为反求反,必须注意话题本身的合理性和辨证性。
如2001年北京优秀作文《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选择了两个点:一是用田单巧设"火牛阵"为例论证了战场上不诚不信不为过;二是借用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我的哲学字典里,手段和目的是可以互换的词汇"的话来论证商场上不诚不信不为过。
但是我们知道,这两个例子都是特例,需要辨证看待,所以作者最后写到:"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
"这样分析,丝丝入扣,才不会把读者引入误区。
议论文:诚信为本记得小时候,曾读到关于宋庆龄的上个故事,说其与朋友约定在家中玩,父母邀其同去访客而被她拒绝,独在家中等了一天却也未见朋友至,说:"与朋友约定了的事就一定不能反悔。
"我不仅为这句话击节叫好,更为其小小年纪所表现出的诚信所服。
人,应以诚信为本。
诚信,是一种修养。
一句歌词说得好:说到不如做到。
说到做到,是对他人与自己的双向负责。
非诚信之人不可与之交。
三国之初,吴主孙策广招天下名士,立箭相邀与太史慈明日午后见。
孙策耐心等待,太史慈于最后一刻拍马赶到,二人遂成刎颈之君臣。
可见诚信是交友的第一要义。
诚信,之于家庭,之于社会,都是无比重要的。
诚信是一杯清凉剂,使仇人间的恩怨涣然冰释,使朋友亲密无间。
诚信是商贾致富的法宝,君不见广告词里莫不写着信誉第一,质量可靠;君不见顾客站在林林总总的商品前,莫不先问问品牌是否可靠。
诚信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利刃,如披荆斩棘般为企业开创着成功的大道。
诚信净化着社会的风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诚信之于国家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国与国交往日趋频繁。
两国之间若以诚信为本,肝胆相照,则会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若有一国背信弃义,表面上信誓旦旦,暗地里偷挖墙脚,终至两国怒目相向,分道扬镳。
我国在外交上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诚信闻于他国,于是他国纷纷与我国建交。
有了诚信国与国才能互惠互利,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谈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个丢弃"诚信"背囊的年经人扼腕叹息。
没有了诚信,纵有花容月貌,也会日趋凋零;纵有满腹经伦,也只能成为于国于家起无用的歪才;纵有金钱百万,也只会吝啬而不肯周济于他人。
这个年轻人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人生中最本质的东西。
诚信是洪水到来时的诺亚方舟,解救着一个又一个的灵魂;诚信是坚韧无比的纽带,串联着无数个心心相印的心灵。
以诚信为本,应是每个人人生路上不变的承诺。
让我们背着"诚信"的背囊出发。
简评:这篇论说文观点鲜明正确,论述生动、有力、深刻。
作者立论后,引经据典阐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丢弃诚信的危害性,逐层深入,言简意赅。
那么,面对话题,怎样拓展思路呢?技法例谈推想结果推想结果,就是把话题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
本文说:诚信,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可以让人心灵高贵,可以让人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可以让人情绪高昂、愉悦;丧失诚信,也就没有理解与信任,只有猜忌与尔虞我诈,丧失诚信的社会,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群体。
这些,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推想"诚信"的结果,从而阐明了讲"诚"讲"信"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
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
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选择诚信。
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
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
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
"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选择诚信。
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
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