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议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议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专家指出,衡量人的健康状况,不仅要看身体素质,还要看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匕速发展,竞争无处不在,这对于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校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意志锻炼,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要排除学生的脆弱心理,首先要注意他们意志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严格的、恰如其分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磨练。

同时,应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正确引导,适当的表扬,是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最好手段,它可以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每次的成功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自然得到了锻炼。

胆怯心理往往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多见。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

他们感到自己于1‘么都比别人差,因此总表现出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郁郁寡欢,上课时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观点正确也不敢与人争辩。

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教师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寻找成绩差的原因。

同时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正确地引导,积极地鼓励,亲切地关怀,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脆弱和胆怯心理。

二、加强协作,克服好胜和嫉妒心理好胜心可以使人去努力,去拼博向上,但是当努力失败后,好胜心就会演变成为嫉妒心。

嫉妒心会使人经常抱怨别人,有时甚至会千方白计地攻击对方。

嫉妒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强烈的虚荣心,自私和占有欲。

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誉观。

要求学生要有荣誉感,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荣誉是次要的,它仅仅只是对取得的成绩或某方面特长的一种暂时肯定,并不代表着永久。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是排除学生嫉妒心理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协作的机会。

如:分组比赛、分角色朗读,体育活动中的分组游戏等等。

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好胜心和嫉妒心的危害,从而自觉地克服嫉妒心理。

三、加强理想教育,克服高傲和自满心理因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生自身感到满足而产生的高傲心理,通常会使人容不了异己,看不起别人,表现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这种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能吃到果了”的感觉。

学生达到一个目标后,教师再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学海无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努力才能了解和掌握。

学生的高傲和自满心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就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高傲自满心理的产生有着预防作用。

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能经常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让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克服自满情绪。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同时,教师也要经常进行家访,开展一些专题社会调查,创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这样下去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普遍比较严重,探讨其原因并研究其对策,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很有必要。

这一问题的大面积解决,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居于其中枢纽的地位,我们应当从自己的班级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学生做起。

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原因之一:心理封闭造成交往困难。

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

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

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相应对策可采取:1、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班主任先自我介绍有关经历(包括走过的弯路)、性格特点(甚至包括某些做过的蠢事)等,再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

2、向学生讲清楚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健康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教师尤其班主任则应该争取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

3、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旅游参观等活动,并在活动中特别关注那些心理封闭的学生,促使其敞开心扉。

这类学生心理封闭状态一旦打破,承受能力便可有效提高。

原因之二:压力过大造成缺乏自信。

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片追”风屡禁不止,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

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如缺乏指导,易走极端。

相应对策可采取:1、全面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懂得学习是为了发展提高自己,只要刻苦努力就有收获和进步,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任何行业都可以成才等道理。

2、学校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必要的考试也要淡化名次观念,不能搞公开的成绩排队。

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成绩,既要横比,也要纵比,先肯定进步,再找出差距。

3、和家长配合,减轻学生压力。

家长、教师、学生本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都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使之可望可及。

这类学生一旦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便能逐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之三:未经挫折造成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

平时看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相应对策可采取:1、平时注意向学生介绍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艰辛历程,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

教师和家长如能以亲身体会教育学生,效果更好。

2、可假设某些经受挫折的情境,如:假如我高考落榜、假如我竞争失败、假如我是一个残疾人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肯定那些积极向上的意见,从而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进行社会调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与外界接触,鼓励学生失败了再干,亲身体会经历困难挫折终于取得成功的忧与乐,为这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时具有相当承受能力奠定基础。

原因之四:被动地位造成依赖他人。

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相应措施可采取:1、教学中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好”,昂首挺胸自己走路。

2、班级管理实施全员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干部的产生可采取先自荐再选举的办法,并实行学期换届,每学期至少更换三分之一,从而使较多学生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可使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体验一下落选的滋味。

常任班干部之外,还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轮流担任值日班长,从而促进其集体观念的形成,组织协调能力的增强,主人公意识的强化。

3、组织班级活动要力求普遍参加,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主角的机会。

如办《班级日报》,就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主编;组织晚会,可规定每人都要演一个节目,形式不限,等等。

学生在教学及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之后,可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之五:知识贫乏造成缺乏文化素养。

学生课内学习内容比较单纯,课外阅读面又比较狭窄,对怎样进行心理调节、排除忧虑、培养意志,以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当贫乏。

遇到麻烦、挫折,便难以承受,无法解脱。

有的则对青春期生理变化一无所知,对一些正常变化也无端地惊慌失措,成为思想包袱。

相应对策可采取:1、举办专题讲座,如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讲座、学习心理学知识讲座等,让学生了解有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有可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开展心理咨询。

鼓励有具体疑难、烦恼或难言之隐的学生去求得个别指导,找到正确的排解办法,避免无端的忧虑困扰。

3、介绍、推荐有关书籍、文章供学生阅读。

针对共性的问题,可向学生集体推荐;针对个别情况,可向具体学生推荐。

也可发动学生互相推荐。

从各种优秀书籍中广泛汲取营养,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又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原因之六:逆反心理造成言行偏激。

家长们常常发现,随着孩子一年年长大,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变得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他们总认为父母对自己干涉过多,对父母的批评反感,常常与父母顶嘴,不服从父母的要求,有的认为父母思想不开放,与父母无共同语言,甚至明知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要固执己见;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经常烦躁、易怒,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甚至摔桌打椅;有的多愁善感,认为大人不理解自己的烦恼,有事不和父母谈,宁可与同学谈。

情绪的困扰和冲动使少数青少年在失意后采取离家出走、自杀自伤、犯罪等激烈手段。

相应对策可采取:家长要理解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从“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要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让子女保留自己的天地,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事事干涉、指点,让他们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应利用机会相互平等地交换意见,了解时尚及现代青年的爱好,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的语言;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感到家长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能和家长谈知心话,在遇到难于处理的危机时,及时向家长倾诉。

作为青少年,也应理解家长的苦心,耐心听取家长的建议。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客观外在的原因之外,和具体个人的性格气质也有很大关系。

但性格气质并非完全来自遗传,也靠后天养成。

如果你的班级和学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经常开展各种有益有趣的文体活动,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又是这方面的有心人,除精心组织还能亲自和学生一道参与活动,那么,凡参与活动的学生会得到一次身心锻练和情绪的释放,对因性格气质差异造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是一剂灵丹妙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