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荅子夫人的眼泪——历史上的贤内助(1)作者:陈彧之春秋时代有个陶国,陶国有个大夫叫荅子。
春秋时代的大夫是管理一国事务的重要官员,地位很高。
荅子这人才能平庸,上任三年,虽然没赢得什么好名声,但家庭财富却比以前多了三倍。
别人不知道荅子贪污,但荅子的夫人知道,她好几次劝他不要贪污,但荅子就是不听。
荅子出行时还很讲排场。
有一次他回家省亲,身后居然跟着上百辆马车。
荅子家人见到这么盛大的场面都来祝贺他,唯独他的夫人抱着小儿子独自在角落里哭泣。
荅子的母亲看见媳妇哭泣,生气地说:“你哭什么,真是不吉利。
”她回答道:“荅子没什么本事,却做了这么大的官,这样肯定要遭遇祸害;荅子没立下什么功劳,但家族却比以前更兴旺,这样必然要积累灾殃。
”荅子的夫人接着向自己的婆婆举出了楚国大夫子文的事迹。
子文曾经担任过楚国令尹,相当于楚国的宰相。
我们今天熟知的一个成语“毁家纾难”就与子文有关。
据说那时楚国财政十分困难,而子文却出生在一个巨富之家,他把自家的大笔财产捐献给国库,以补充国家财用之不足,《左传》记录了这件事,称赞他“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想想自己丈夫的行为,荅子的夫人说道:“子文治理国家,家贫国富,任用他的楚成王尊敬他,楚国的人民爱戴他,所以他不仅名垂后世,子孙也能得到幸福,而我的丈夫治理陶国,家富国贫,君王不尊敬他,人民也不爱戴他,这都是灾祸的征兆啊。
我请求带着小儿子离开你家。
”荅子的婆婆没能听进这一番话,倒是在盛怒之下把她赶走了。
过了一年,荅子果然被查出贪污,不久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荅子的夫人听说自己的婆婆没人赡养,就带着小儿子回来了,担负起了赡养的责任。
哪个妻子不希望自己的枕边人成功呢,只是成功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
荅子的夫人能够不贪荣利,清醒地看到自家财富得来不义,果断地与不义之人保持距离,确实是很有远见的。
如果沉醉在荣华富贵中的荅子和他的母亲能够认真思考荅子夫人的眼泪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一场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就能避免。
樊姬助力庄王霸业——历史上的贤内助(2)作者:陈彧之问鼎中原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
鼎乃国之重器,庄王问鼎便是有取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雄心。
楚庄王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与他的贤内助樊姬有莫大的关系。
庄王即位之初,非常喜欢打猎,樊姬屡次劝谏,但庄王就是不听,于是樊姬再也不吃他猎获的禽兽,庄王这才改过自新,开始在政事上用心。
有一次,庄王很晚才退朝。
樊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退朝,难道您不饥饿不疲倦吗。
庄王说与贤者交谈自然不知饥饿与疲倦。
樊姬又问他所说的贤者是谁。
庄王说是虞丘子。
樊姬听到这个名字后,竟掩口而笑。
庄王很是不解,忙问她笑什么。
樊姬说:“虞丘子是有贤能,可是他为人有不忠的地方。
”庄王问:“此话怎讲?”樊姬说:“我在您身边服侍您十一年了,我曾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找美丽的女子进献给您,现在这些人中比我更贤的有两人,与我一样贤的有七人。
难道我不想您只宠爱我一人吗,但我不能以私弊公,我希望您能多见识众人的才干。
”做好了这层铺垫,樊姬话锋一转,开始说虞丘子了,“虞丘子做我们国家的令尹有十多年了,但他举荐的人不是他自己的子弟,就是他同族的子弟。
我没有听说过他拔擢贤者,也没有听说过他罢黜庸才,这是蒙蔽国君、堵塞贤路的行为啊。
”樊姬接着说:“知道谁是贤人,但却不用他们,这是不忠,连谁是贤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不智。
我笑虞丘子,难道不是很合理的吗?”第二天,庄王把樊姬的话当面讲给虞丘子听。
虞丘子很惭愧,不知该如何是好。
后来,虞丘子把令尹官署让出来,派人把孙叔敖迎了进来。
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大家都来祝贺他,只有一个老头子穿着丧服,出现在这个喜庆的场合。
他跟孙叔敖说:“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连连称是。
庄王任用他之后,三年便成就了霸业。
樊姬识人的精准与劝谏的勇气令人佩服,楚国的史书说“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仔细想想颇有道理。
(陈彧之)娶妻当娶黄月英——历史上的贤内助(3)作者:王超群历数三国风云人物,诸葛亮尤以智取胜,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之形象备受世人推崇,史称“智圣”。
他不仅有拜将封侯之才,外表更是伟岸不凡,“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算得上是一名美男子。
然而,这般才貌双全的人物却娶了貌似无盐的黄月英为妻,且一生恩爱无比,虽有些令人费解,也从侧面证明了黄氏的人格魅力。
事实上,黄月英的贤德与智慧也正是诸葛亮所看重欣赏之处。
按《襄阳记》载,黄月英虽黄发黑肤,长相颇为丑陋,但却聪慧过人,才智足以与孔明相配。
嫁给诸葛亮后,她不单将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更结合自身所学之机关术数,创造性地发明了会舂米的木人。
某日,家里有客人来访,各人喜好不一,米面都要分别准备。
这并未难倒黄月英,不一会儿,热乎乎的米饭和面食都端上了饭桌。
客人诧异黄月英做饭之神速,便偷偷跑到厨房窥视,只见几个木头人正在舂米,旁边的木驴飞快地磨着面,场面令人啧啧称奇。
诸葛亮见此拜服不已,亲自向夫人请教该机关术,并灵活地将之改造成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即“木牛流马”,后来更以此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
此外,传说中诸葛亮五月渡泸水,深入南疆,七擒孟获中为避瘴气而使用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等神奇药物,也都是黄月英传给他的手艺。
除才智一流外,黄月英也是一位难得的贤妻。
她虽贵为丞相夫人,地位非同一般,却从不贪图享受,依然每日粗茶淡饭,布衣素食,过着庶民百姓的生活。
某年,风调雨顺,蜀地蚕茧高产,老百姓在喜出望外之余,特意给丞相府送去一批精美的绸缎,以请丞相夫人换下常着的粗布衣裳。
黄月英却并不着迷于华服,执意不收,百姓却坚持要送,实在无法推托,她只好暂时收下,而后将这些绫罗绸缎全部送去了国库。
黄月英勤劳俭朴的美德与丈夫的节俭自律不谋而合,在夫妻俩齐心协力的推动下,举国上下,人人以节俭为荣,官员贪污奢靡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
可见,聪明贤惠的黄月英绝非一般女子所能媲美,即便没有花容月貌,她的蕙质兰心亦足以令孔明一生倾心相待。
娶妻娶贤,有黄月英这般的贤内助,诸葛亮不但生活中备受照料,更在事业上获得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从而能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严氏止杀——历史上的贤内助(4)作者:朱兆龙易雨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叫周行逢的人,他本是楚国的一个士卒,因为有战功,逐渐升任到武清军节度使。
南楚灭亡后,他很快就据有湖南全境。
自从周行逢得到武陵后,他开始推行“果于杀戮”的政策。
在周行逢看来,频繁的杀戮乃是其富于谋略的表现。
这样的心理决定了其杀戮之举是他手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
能够阻止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子严氏。
严氏劝他不要滥杀:“人情有善恶,怎么能够一概都杀了呢?”周行逢起初也听不进去,愤怒地对她说:“妇人家哪里知道这些事!”见丈夫不听自己的劝告,严氏想要躲避眼前看到的这一切,她找到了一个理由:“家里种田的佃户,因为您已大富大贵了,不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多倚势侵害百姓的利益,我要回乡督促一下他们。
”周行逢同意了她的请求。
严氏回到家乡后,即在那里为自己造了一个房子,准备颐养天年。
妻子准备在家乡养老,周行逢觉得不妥,他回乡劝妻子跟他一起返城:“我已经富贵了,夫人您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呢?”丈夫相求,严氏抓住这个机会不放,继续规劝丈夫,说:“您想起做户长的时候了吗?老百姓因为交租晚了,常常要被鞭打。
现在您富贵了,更应作众人的表率,怎么忘了当初做农民时的种种辛苦呢?”她又解释了自己为何不愿留在丈夫身边的原因:“您滥杀无辜而丧失人心。
我之所以不想留在您身边,是因为一旦祸起,乡间较易保全自己的性命啊。
”这几句话的分量很重,在周行逢的心里起了作用。
从此,周行逢的杀戮行为多有收敛。
将门出贤女——历史上的贤内助(5)作者:王超群戚继光是众所周知的抗倭英雄,其妻王氏在历史上也颇有几分名气。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戚继光十三岁“聘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为配”,五年后王氏便嫁入戚家。
王氏既为将门之女,性情难免偏于刚硬,或许正因如此,许多民间传说戏称她为“母夜叉”。
事实上,这位戚夫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常能展现出贤良淑德、通情达理的一面。
戚、王二人成亲之初,生活窘迫,王氏不仅不抱怨夫家的贫寒,还主动卖掉一些首饰以补贴家用。
在日常生活中,王氏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的起居饮食。
有一天,王氏买了条鱼,将其分成首、腹、尾三段,她早上给丈夫盛上鱼头,中午盛上鱼尾,却不见最肥美的鱼腹。
戚继光以为王氏偷偷吃掉了鱼腹,心里很不舒服。
岂料到日暮时分,王氏却将鱼腹端了出来,表明自己并未藏私。
戚继光既感动又羞愧,从此不再怀疑妻子的为人。
王氏对戚家人格外尊重与包容。
戚继光的胞弟无力娶亲,为了让小叔迎娶李氏进门,王氏再次出卖首饰以补贴迎娶李氏的聘礼。
但李氏过门后,因年幼不懂事,常常没大没小地顶撞长嫂,令王氏难堪。
敏锐的戚继光觉察到妻子与李氏之间的嫌隙后,担心妯娌关系会影响到兄弟感情,但又不好直接责怪弟媳,只能委婉地请求妻子多加包容与谅解。
王氏不忍丈夫为难,更不想破坏家族和睦,自此之后坚持用心平气和的态度与弟媳沟通,两人最终握手言和。
戚继光也再未因此事感到困扰,而得以全神贯注地备战前线、杀敌卫国。
王氏与戚继光少时成婚,夫妻俩同甘共苦,感情十分深厚。
从上面这些事情来看,王氏是一位善良大度的好妻子,她为丈夫和家庭无私地付出了很多,也受了不少委屈,而这些都源于对丈夫发自肺腑的爱。
因为爱,百炼钢亦心甘情愿地化作绕指柔。
陶母退鱼——历史上的贤内助(6)作者:易雨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名将。
他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过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曾“路不拾遗”。
陶侃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母亲的训诫。
陶侃母湛氏是个勤俭耐劳、贤惠明理的人。
陶侃父死后,陶家生活窘困,湛氏常靠纺纱织布得来的钱供给陶侃,让他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以增长学问和见识。
有个大雪天,鄱阳孝廉范逵慕名来访陶侃,留宿陶家,可陶家却没有酒食款待来客。
湛氏命陶侃出去招待客人,自己则把床上新铺的薪草扯下来,做成了草料喂客人的马。
她又暗地里剪下自己的一头长发卖给邻居做假发,换钱买了酒菜,招待范逵及其仆从。
范逵畅饮极欢,连仆从也受到很好的招待。
离去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
范逵后来得知陶母的举动后,感慨地说:“只有这样贤惠的母亲,才能生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啊。
”后人也用“截发留客”来称赞湛氏的贤惠。
陶侃年轻时在浔阳县做小官,监管渔业。
有一次,他叫人把一罐腌鱼送给母亲吃。
湛氏原封不动退还了他,并且写了一封信去斥责儿子:“你做了官,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吃。
这不但对我没有益处,相反却增加了我许多的忧愁啊。
”她以此举教育儿子为官要廉洁奉公、不牟取私利。
陶侃遵从母训,后来领军出征,凡有战利品,都分给士卒,自己不留一点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