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1.肠道病毒:
(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
(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
(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
(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
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1)临床意义:
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
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
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
(2)致病机制:
(3)生物学特性:
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
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
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
③抵抗力较强
(5)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
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
3.抗原检测:ELISA法
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
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
(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
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
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1)分类:根据对乳鼠引起的病理变化分为:
A组:可使乳鼠产生广泛性骨骼肌炎,引起驰缓性麻痹。

包括23个血清型
B组: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及痉挛性麻痹,并常有棕色脂肪坏死、脑炎和心肌炎。

包括6个血清型
(2)临床意义:
A.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B.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播。

C. 所致疾病:因其可侵犯呼吸道、胃肠道、肌肉、皮肤、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

较重要的有: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

(3)生物学特性
A. 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7~30nm
B. 核心为线状单正链RNA,基因组长约7.5kb
C. 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D. 抗原性复杂,不仅型别多,而且型内还有抗原变异。

(4)微生物学检验:检查程序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同。

但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必须采用乳鼠接种法分离病毒,以免丢掉那些在细胞培养上不能增殖的病毒;
②由于人群中常有柯萨奇病毒携带者,因而从咽部或粪便取材分离出的病毒,不一定是病原因子;只有取病人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测出特异性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时,才能确定病因关系。

若从CSF、心包液或疱疹液分离出病毒,则可直接做出诊断;
③由于病毒型别多,很难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来判断是由哪一型病毒引起的疾病。

因而血清学诊断法只适用于集体发病者。

以分离株病毒为抗原,对流行区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进行检测。

5. 埃可病毒(ECHOV):埃可病毒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因当时不了解其与疾病关系,故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V)简称之为埃可病毒(ECHOV)。

(1)临床意义:
①ECHOV对人的致病性与柯萨奇病毒类似,一岁以下婴儿由ECHO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在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已引起重视。

②ECHOV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6. 新型肠道病毒: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
ECHO病毒,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

按抗原排列顺序分别命名为肠道病毒68、69、70和71型。

7. 肠道病毒70型:
①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

不具有肠道嗜性,存在于眼结膜,由接触传播。

②最适增殖温度低,为33℃,与其优先感染眼结膜有关。

③用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

8. 肠道病毒71型:是世界各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有时导致死亡。

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日本和瑞典,该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流行。

9. 轮状病毒:①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②属呼肠病毒科;③dsRNA, 螺旋对称核衣壳,无包膜;④微生物学检查:ELISA测定Ag、核酸电泳;
(1)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最重要病原体,病毒呈球形,20面体,双链DNA,分节段,双层衣壳,无包膜,外形呈车轮状—具有诊断价值。

(2)引起胃肠炎的病毒分别属于4个病毒科: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杯状病毒科人类杯状病毒属;腺病毒科肠道腺病毒属;星状病毒科星状病毒属等。

(3)临床意义:
①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经粪-口传播;
②A组:导致婴幼儿腹泻,占病毒性胃肠炎80% ,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潜伏期24~72小时,发病急,80%患儿先发热、呕吐和腹痛,随即频繁的腹泻,每日10~20次,淡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酸性便、或白色米汤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恶臭。

病程一般2~6天。

③B组引起成人腹泻
潜伏期38~66小时,起病急,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和脓血,每日腹泻5~10次,重者可超过20次/日,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脱水、乏力等症状。

病程3~6天。

④C组:少数致病;
⑤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
(4)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
轮状病毒呈球形,直径60~80nm,核心含双链RNA,分节段(基因组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外被双层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负染色在电镜下观察犹如车轮状外形,故得名Rotavirus。

(5)分类: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A. 1975年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会正式命名。

B. 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VP6抗原性分为7个组(A~G),又根据VP6亚组特异性将A组RV 分为:Ⅰ、Ⅱ、Ⅰ+Ⅱ、非Ⅰ非Ⅱ4个亚组。

C. VP4为血凝素,是RV的中性抗原,经胰酶作用裂解为VP5和VP8两部分;还是重要的型特异性抗原,以VP4抗原性将A组RV分为19个P血清型(P1~P19)。

D. VP7为糖蛋白,也是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以VP7的抗原性将A组RV分为14个G 血清型(G1~G14)。

(6)轮状病毒的结构及其核心RNA11条节段与编码蛋白质。

(7)轮状病毒基因片断及其编码蛋白的定位和功能:
(8)微生物检验
A. 标本采集与处理:发病早期采集5天内的粪便
B. 标本直接检查
1. 电镜:IEM检查病毒颗粒(rota)
2. 抗原检测(WHO推荐):常用ELISA法
3. PAGE分析,11个节段,
4. 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
5. 病毒分离培养:原代猴肾细胞、传代非洲绿猴肾(MA104)细胞
10.肠道病毒的致病机理
11.肠道病毒的检验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