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
14
( 2 ) 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体系强迫振动运动方程为 : 非齐次方程的特解即杜哈梅 ( Duhame l ) 积分 , 表达式为 :
15
( 3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的通解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的通解为齐次通 解与非齐次特解之和 , 即 :
16
17
3.2.2 地震反应谱 由上节可知 , 可通过式 ( 3 . 15 )、 式 ( 3 . 16 ) 和式 ( 3 . 17 ) 计算单 自 由 度弹性体系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移 、 速度和绝对加速度 。 由 于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 程曲 线 x g ( t ) 是随机过程 , 不能用确定 的函数来表达 , 上述公式中的积分只能用数值积 分来完成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 静力理论阶段 国际上最早形成抗震理论并用于抗震设计的是 日本 。 由于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全国均 属于强震区 , 地震活动频繁 , 致使抗震研究和理 论发展也较早 。 早在 19 世纪末期 , 日本即已 开始震害预防研究 ; 20 世纪 20 年代 , 在吸 取了日 本关东地震和其他地震经验的基础上 , 大 森房吉 、 佐野利器等即提出静力计算法来近似分 析地震动影响 。
18
1 ) 反应谱的定义 对于结构抗震设计来说 , 设计者感兴趣的是 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 因此 , 将单自由度弹性体 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 、 最大相对速度和最大相对 位移定义为 S a 、 S v 和 S d , 且做以下简 化处理 :
19
① 由于一般结构的阻尼比 ζ 很小 , 范围大致 为 0 . 01 ~ 0 . 1 , 因此忽略上述公式中 带有 ζ 和 ζ 2 项 ; ②取ω′=ω; ③ 用 sin ω ( t - τ ) 取代 cos ω ( t - τ ), 作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公式的最大值 , 只 是在相位上相差 π / 2 。
3 地震作用
3 .1 概 述 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原因称为 “ 作用 ” ,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各种荷载作用 (如自重、风载等)属于直接作用,而各种非荷载 作用(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沉降等)为 间接作用。结构地震反应是由 于地震动通过结构惯 性引 起的,因此地震作用属于间接作用。
4
3 ) 动力分析阶段 时程分析法的产生是一种飞跃 , 它使抗震计 算理论由 等效静力分析进入直接动力 分析 。 时程 分析法是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 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 。 由 时程分析可得到 各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 、 速度和加速度动力 反 应 , 并进而计算出构件内力的时程变化关系 。
12
图3.3
不同阻尼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 动
13
因此 , 在计算体系的自 振频率时通常可不考 虑阻尼的影响 , 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 。 由 于地 震发生前体系处于静止状态 , 即体系的初位移 x ( 0 ) 和初速度 ( 0 ) 均为 零 , 也就是 式 ( 3 . 9 ) 等于零 , 则地震作用下体系齐 次方程的通解为零 。
20
21
图3.4
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22
2 ) 反应谱的特点 ( 1 ) 阻尼比的影响 阻尼比对反应谱的影响很大 , 它不仅能降低 结构反应的幅值 , 而且可以削平不少峰点 , 使 反应谱曲线变得平缓 , 如图 3 . 5 ( a )、 ( b )、( c ) 所示 。 ( 2 ) 输入地震动峰值影响 对于弹性反应谱 , 其输入 ( 地震动 ) 与输 出 ( 反应谱 ) 成线性关系 。 因 此 , 输入地震 动峰值不同 , 地震动的反应谱也按比例变化 , 如 图 3 . 5 ( d ) 所示 。
5
3.2 分析
结构地震作用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3.2.1
1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 图 3 . 2 为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 下的计算简图 。 在地面运动 ¨x g ( t ) 作 用 下 , 结构发生振动 , 产生相对地面的位移 x ( t )、 速度 ( t ) 和加速度 ¨x ( t )。 取质点为 隔离体 , 由 结构动力学可知 , 该 质点上的作用力有 : 惯性力 、 阻尼力和弹性恢复 力。
9
( 3 ) 弹性恢复力 F K ( t ) 弹性恢复力是使质点从振动位置恢复到平衡位 置的力 , 由结构弹性变形产生 。 根据虎克 ( Hooke ) 定理 , 该力的大小与质点偏离 平衡位置的位移和体系的抗侧刚度成正比 , 但方 向 与质点相对地面的位移相反 , 即
10
11
2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求解 式 ( 3 . 7 ) 为常系数二阶非齐次线性微 分方程 , 其通解为 齐次通解与非齐次特解之和 , 实质上即分别对应体系自 由振动反应与强迫振动 。 ( 1 ) 齐次方程的通解 体系自 由振动运动方程为 :
6
图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 计算简图
7
( 1 ) 惯性力 F I ( t ) 根据牛顿定律 , 惯性力 大小 等于质点 的 质 量 m 与绝对加速度 [x g ( t ) + x ( t )] 的乘积 , 其方向 与质点绝对运动加速度的方 向 相反 , 即
8
( 2 ) 阻尼力 F C ( t ) 阻尼力是由 结构 内 摩擦 、 结构 构 件连接处 的摩擦 、 结构周围介质 ( 如空气 、 水等 ) 的 阻力 以及地基变形对结构运动的阻碍造成的 。 通 常采用黏滞阻尼 理论 , 即 假定阻尼 力 的 大小 一般与质点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 而力 的 方向 与 质点相对运动速度相反 , 即
2
图3.1
结构计算简图
3
2 ) 反应谱理论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 , 在计算机应用的 发展和大量地震动观测记录积累的基础上 , 美国 学者比奥特 ( Biot ) 首先明确提出 从实测 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 , 并从强震记录的分析 结果中推导出 了 无阻尼单自 由度体系的固有周 期 和反应加速度的关系 。 1953 年 , 美国 学者 豪斯纳 ( Housner ) 等 人 提 出 了 许 多 有 阻 尼单 自由度体系反应谱曲线的分析实例 , 接 着 克 劳 夫 ( Clough ) 在高层建筑地 震反应中具体查明并解决了 高次振型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