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试卷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全国甲卷√√√2016全国乙卷√√√2016全国丙卷√√√2015全国Ⅰ卷√√√2015全国Ⅱ卷√√√2014全国Ⅰ卷√√√2014全国Ⅱ卷√√√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采用选误的形式,题目为3道,9分,此专题的考查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2.从考题考点上看,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有何特点?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其中概念理解、信息筛选、内容归纳、观点概括是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第一节整体感知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一、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论述类文章的类型1.立论文立论文指对某个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意见的论述类文本。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标题就鲜明地摆出了作者的观点。

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立论文。

2.驳论文驳论文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论述类文本。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张。

驳论文中反驳的方法有三种: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三、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一)基本结构1.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简明新颖。

2.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3.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二)论证结构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2.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3.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先以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再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正反对比,突出了文字的联想意义必须要善用的观点。

4.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5.综合式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四、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

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各种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5.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

如: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打压,顽强抗拒厄运;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以上文段针对每个事例分别作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6.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将自己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7.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推论而得出荒谬的、明显错误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如:有人问一个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

这个学生考上大学的决心和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10%,按该学生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0%的就业人员都“前途完了”吗?这里作者运用归谬法,引申出90%的就业人员“前途完了”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