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三课堂-北京地区常见猛禽识别(关翔宇)

周三课堂-北京地区常见猛禽识别(关翔宇)


中型猛禽。喜湿地活动,雌雄差异大。
背灰色
雄鸟头灰色
腹部、翅下较白,明显白腰
白尾鹞——成年雌鸟
翅下具明显横纹
白尾鹞——幼鸟
雌鸟深褐色,腹部纵纹重, 白腰明显。
次级飞羽颜色深
虹膜颜色较深
雌鸟、幼鸟较难区别。
白腹鹞
Circus spilonotus
中型猛禽。似白尾鹞,通常体型更大,翅更长。雌 雄差异大,色型多。
幼鸟胸褐色棕斑,腹部粗横纹明显。
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
小型鹰。腹部、翅下颜色较浅,外侧初级飞羽黑色。雌雄相似
赤腹鹰——成年雄鸟 头灰色明显,较日 本松雀鹰尖小 赤腹鹰——成年雌鸟
雄鸟虹膜暗色, 雌鸟虹膜黄色 翅下颜色较浅,外 侧初级飞羽黑色 雄鸟腹部橙色,呈泼墨状 雌鸟腹部橙色, 可见不明显横纹
短趾雕——成鸟(浅色型)
头、喉部褐色
尾羽灰色明显 次端黑色
头顶、脸红褐色为主
红隼——成年雌鸟
红隼——成年雄鸟
背红褐色
尾羽灰色明显
尾红褐色且 具褐色横斑
第一年幼鸟雌雄区别较小,野外甚难分辨。 幼年雄鸟头灰色较明显,但尾、背斑纹未达到成 羽。
头灰色较明显 红隼——幼年雄鸟
背砖红色
尾灰色为主但 具横斑
黄爪隼 Falco naumanni
毛脚鵟
Buteo lagopus
尾羽末端明显
中型猛禽。似普通鵟,但通常整体较白, 雌雄相似。
毛脚鵟——成鸟
整体较白,两翅较普通鵟更显短圆
翅后缘黑色明显
鵟鹰属
灰脸鵟鹰 Butastur indicus
中型猛禽。头较小,翅窄长,雌雄相似。
灰脸鵟鹰——成鸟
成鸟头灰,喉中线明显
灰脸鵟鹰——幼鸟
双翅窄长
腹部密布褐色横纹。
幼鸟腹部纵纹明显。
蜂鹰属
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 中型猛禽。两翼、尾羽中等长度,头部细小。雌雄相似,色 型较多。5月初常见。
凤头蜂鹰——成雌
翅较宽大 头细小
凤头蜂鹰——成雄
雌鸟尾带较窄,深浅对比不明显 雄鸟翅后缘黑色明显 雄鸟尾带宽,深浅对比明显
凤头蜂鹰——幼鸟
翼 指 黑 色 明 显
翼下、腹部近黑色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个体较大的深 褐色雕。雌雄相同。
金雕——成年
成鸟头顶金色明显
金雕——成鸟
金雕——幼鸟
翅较长
尾较长
成鸟头顶金色明显
幼鸟、亚成鸟两翅翅下、尾羽基部具白斑
草原雕 Aquila nipalensis
大型猛禽。全身褐色,与乌雕比,翅、尾较长。雌雄相同。
腹部纵纹明显
白腹鹞——大陆型(灰头)亚成雄鸟
整体似大陆型(灰头)成年雄鸟
腹部棕色,具白色胸环
腹部、翅下白色明显,但有点状斑纹
鹊鹞
Circus melanoleucos
鹊鹞——成年雄鸟
中型猛禽。体型、大小似白尾鹞。雌雄差异大。
整体黑白分明
背具黑色三叉戟状纹
头黑,腹白, 对比明显
初 级 飞 羽 黑 色 范 围 大
阿穆尔隼——成年雄鸟 头、胸、背 深灰色
头灰色,脸 颊白色 翅 下 密 布 斑 纹
下 腹 红 色 明 显
红 脚 明 显
尾下覆羽、脚 红色较明显
阿穆尔隼——幼鸟向成年雄鸟换羽中
阿穆尔隼——幼鸟 整体似雌鸟
翅 下 似 雌 鸟
头、腹等已和成年雄鸟一样 具 浅 褐 色 羽 缘
阿穆尔隼——成年雄鸟
燕隼 Falco subbuteo
北京地区常见隼: 红隼:常见 黄爪隼:不常见,4月上旬 灰背隼:不常见 阿穆尔隼:常见,5月上旬高峰 燕隼:常见,5月中下旬高峰 游隼:不常见 猎隼:不常见
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较小型隼,翅窄长,尾长, 黑色点状斑纹 背部红色。雌雄差异较大。
背砖红色,有
红隼——成年雄鸟 头灰色为主
游隼——幼鸟
“头盔”不明显 腹部颜色较深, 纵纹明显
背通常呈棕褐色
猎隼
Falco cherrug
体壮而结实的大隼。雌雄差异小。 幼:与成鸟相比,腹部有较深的纵纹,翅前端深色。
髭纹清晰
猎隼——成鸟
腹部点状斑 纹明显
体大而壮实
翅前端、后端对比不明显
游隼——幼鸟
猎隼、游隼对比
猎隼——幼鸟 猎隼: 整体较游隼更粗壮 翅形较游隼更宽 嘴较游隼更小 猎隼体色通常较浅
识别书籍:
《RAPTORS OF THE WORLD》 《猛禽观察图鉴》——台湾猛禽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HAWKS AT A DISTANCE》
北京地区常见猛禽: 本PPT中所定义的常见猛禽,是指在北京地区,近几年 时间内,基本上每年可以记录到一次以上的隼形目猛禽。 比如:白头鹞、草原鹞、松雀鹰、白腹隼雕等北京罕见 猛禽,本PPT未提及。
腹部斑点甚少,呈红色
黄爪隼尾羽在合 并时通常呈楔形
翅 下 点 状 纹 较 多
胸部、腹部点状纹较多
黄爪隼——成年雌鸟
黄爪隼雌鸟鬓斑较红 隼更细,脸偏灰 背部横斑较窄
红隼——成年雌鸟
黄爪隼幼鸟与成年雌 鸟在野外甚难区别
灰背隼 Falco columbarius
体型较小而结实的隼,雌雄差异较大。雌鸟及幼鸟野外甚难区别。
灰背隼——成年雌鸟
全身大致呈棕褐色 棕白色眉纹显著
灰背隼——成年雄鸟
头顶蓝灰色明显,具白色眉纹
上体蓝灰色
下体黄褐色并多 具棕色纵纹 腹部棕褐色 纵纹显著 尾蓝灰色
雌鸟和幼鸟在野外甚难区别
翅较其他隼略宽,指叉较明显
阿穆尔隼Falco amurensis
体型较小型的隼,雌雄差异较 大。与燕隼相似。
阿穆尔隼——成年雌鸟
草原雕——成鸟
全身褐色 两翼、尾羽后缘, 以及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翼下具白色 或皮黄色横纹
草原雕——幼鸟
翅、尾较长
成鸟两翼具深色后缘。
靴隼雕 Hieraaetus pennatus 中型猛禽。体型较小的深棕色雕(此鸟分深色型和浅色型两 种,北京地区常见深色型)。雌雄相同。
靴隼雕——成鸟(深色型)
白肩明显
较小型隼,翅窄长,尾较长有 时中央尾羽突出呈楔形,背部 红色。与红隼相似。
黄爪隼——成年雄鸟
头灰色甚明显
红隼——成年雄鸟
头灰色为主,脸 颊有白色斑块
背砖红色,有 黑色点状斑纹
腹部斑点甚少, 呈红色
背砖红色无点状斑纹 爪白色或淡黄色, 通常不易观察到
翅下呈亮白色
黄爪隼、红隼成年 雄鸟飞翔版对比
头灰色明显
翅展开时窄而长
腹部白色明显
尾较短
通常雄鸟胸带不明显
鹗 Pandion haliaetus
飞行时双翅常呈“M”形 飞行时,双翅通常呈“M”形
幼鸟似成鸟,虹膜橙色, 背面有浅色羽缘 通常雌鸟褐色胸带宽而明显 通常雌鸟褐色胸带明显
隼科( Falconidae )
隼科,中国共有2属13种。隼科猛禽通常飞行速度快,两翼长而尖, 尾较长。
猎隼——成鸟
鹰科( Accipitridae )
包含较多,例如:鹰属、蜂鹰属、鵟鹰属、鵟属、 鹞属、雕属等。
鹰属:
雀鹰: 常见,4月中下旬高峰(迁徙一般贯穿整个迁徙季节, 数量较多) 日本松雀鹰:常见,5月上旬高峰 苍鹰:较常见,3月上旬高峰 赤腹鹰:不常见 松雀鹰:罕见迷鸟
雀鹰 Accipiter nisus
大型猛禽。全身暗褐色,翅 较长,尾较短,雌雄相同。
乌雕——幼鸟
尾下覆羽白色
上体具明显白色或米色斑纹。
白肩雕
Aquila heliaca
大型猛禽。个体较大的深褐色雕,雌雄相同。
白肩雕——成年
肩部白色 头 顶 及 颈 部 皮 黄 色
白肩雕——幼鸟
幼鸟、亚成鸟腹部皮黄色,具纵纹
两翅初级飞羽后端具皮黄色斜斑。
白腹鹞——大陆型(黑头)成年雄鸟
背黑色范围大 相对凌乱
初级飞羽仅限指尖黑色
鹊鹞——成年雌鸟 整体颜色浅
鹊鹞——幼鸟
飞羽亮色,具横纹
飞羽颜色浅,可见横斑
胸部纵纹明显,腹部近白色
腹部棕色无纵纹
鹊鹞——幼鸟
白头有时明显
白腰明显
白腹鹞——日本型成年雄鸟
体大而壮
白腰不明显
嘴略大
整体较圆润
腹部棕色但具不明显纵纹
中型猛禽。雌雄相似。两翅宽而较圆,头圆润,尾较短
普通鵟——成鸟
两 翅 宽 而 较 圆
普通鵟——幼鸟
尾较短
腹部有深色斑块 腹部纵纹较多
翅下具黑色“腕斑”
大鵟 Buteo hemilasius
中大型猛禽。两翅较普通鵟长,头较普通鵟细小。雌雄相似。
大鵟——成鸟 翅
窗 明 显
大鵟——幼鸟
头较细小
幼鸟腹部纵纹明显 通常整体较白,但色型多。两翅较长
有时可见“叉形”尾
鹞属
北京共五种鹞记录,较常见三种,迷鸟两种。鹞——双翅较 长,具不明显“猫脸”,通常喜欢湿地活动。



白尾鹞:较常见,3月下旬 白腹鹞:较常见,4月中旬 鹊鹞:较常见,4月中旬


白头鹞:罕见迷鸟 草原鹞:罕见迷鸟
白尾鹞
白尾鹞——成年雄鸟
Circus cyaneus
初级飞羽黑色。
北京地区常见猛禽识别
关翔宇 2013-3-27
猛禽介绍:隼形目、鸮形目。伯劳也食肉、不 过却不是猛禽,而是雀形目的鸟类。 北京地区的隼形目猛禽有三个科,分别是:鹗 科、隼科、鹰科。 北京地区不同的文献记载,猛禽(隼形目)种 类也不尽相同。曾有过记载的猛禽(隼形目) 种类约为39种。松雀鹰、白头鹞、胡兀鹫、高 山兀鹫等应为罕见过境鸟或者迷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