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同名45753)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要追溯到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过于注重学科课程,忽视综合实践活动,削弱了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学生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
而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学生也是就课本学课本。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所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
语文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已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掌握的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改
革的摸索与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凭借现有的语文文本开展了大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综合中活化我们的文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善教学模式,巩固语言积累
有句谚语说得好:“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这就说明学到的东西越多,说不定哪天就会派上用场。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果让学生多积累些,作文时就会左右逢源,呼之欲出。
而单凭课上的朗读,课后的背诵,学生难免会觉得乏味,失去了兴趣。
鉴于此,我们利用课堂,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巩固自己的语言积累。
在教学《半截蜡烛》这课时,我将全班学生自由搭配小组根据课后练习5将故事编成课本剧又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学生要想演好其中的人物,必须认真品读其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各自的人物形象。
学生从训练到最后的表演整个过程中,既领悟了文本的关键词句,又体验了文中的美好情感。
不仅身心得到了愉悦,而且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又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利用文本信息,设计“我认识
熟练掌握了语文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结合口语交际,发展学生口才
口语交际课是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新课型。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两大快内容,但它们又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因此,利用好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而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运用语音手段,选择适当的内容、方式组成话语,双方互动的信息传递、思想和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口语交际”的特性表明:“口语交际”必须有“适当的内容”,离开了“适当的内容”,“口语交际”就不好进行。
这里的“适当的内容”其实就是“话题”。
因此,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话题”来进行。
新教材在每一单元后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话题,是通过模拟的方式,着力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1.教师引导、规范语言。
教师是课堂的组
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我来当导游》是一次结合实践活动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介绍前教师可先帮理清介绍的思路,指导介绍的口吻。
介绍时教师可适当穿插评议和指导,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2.学生互动,发展语言。
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
在组织《小小辩论会》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在电视中看到的辩论赛,知道辩论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组织学生结合班级现状,围绕一个议题,展开辩论,要求人人参与,生生互动。
学生在准备的同时,搜集资料,组织语言,最终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3.扩大互动,巩固语言。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
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
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
如在《与_____对话中》,建议学生就感兴
趣的话题,约请有关人士,可以是市长,教育局长,村长,也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要求在对话中,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说话文明,尊重他人,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教学,让我们看到小学语文教学突破自身樊篱,实现与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及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四、突出“开放”,融合各科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重点之一。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语文学科怎样融合其它学科呢?
1.从发展想象入手。
艺术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用音乐来表现。
《二泉映月》中,我让他们边听边思,将音乐情绪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感受音乐的内涵。
学生根据音乐对应表,选择适当的音乐表现课文中的情绪波动,很
自然地他们会选择那委婉连绵乐段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选择跌宕起伏而又高昂乐段表达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从读到到思,再从思中引起情绪波动。
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我发现许多同学的眼里闪着泪花,心巳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语言的抽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降低语文教学难度。
2.从学生兴趣入手。
譬如对人物或事物的描写,不仅可以用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手段,也可以用绘画去表现,学生在理解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同时,让他们用绘画形式将人物描绘出来,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为学生提供了绘画素材。
如《广玉兰》一课中,有一段是引导学生抓住花开的各种形态“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的”,来理解最后一句话中的“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含义。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形态,可以画一画,然后集中到黑板上。
这样一幅形象的图画展现在他们面前,从而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广玉兰那旺盛的生命力。
把语文与美术融合在一起,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为协作教学开
拓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又锻炼了绘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提高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极大地改革了语文教学。
3.从扩展形式入手。
无论语文学科与哪一学科融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活化教科书这本“小书”,让之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