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审核各专业审核主要内容1. 线路⑴审核本线线路平面图、线路详细纵断面是否满足本线的设计标准及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并对局部方案的优化提出建议。
⑵审核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是否与桥梁、隧道及路基支挡工程相协调,满足各专业结构设计的要求,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和措施。
⑶审核线路与周边控制性建筑物及地下设施的关系及处理措施是否合理。
⑷审核拆迁建筑物、改移道路及管线等工程数量,是否有遗漏。
⑸审核土石方调配、取弃土场的设置的合理性。
⑹审核立交工程设计,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⑺审核沿线防护和绿化设计。
2. 轨道⑴审核轨道参数选择的合理性。
根据本线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各线段的速度目标值和沿线桥涵、隧道、路基分布情况,审核轨道参数选择的合理性。
⑵审核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及单元轨节布置情况。
根据无缝线路强度、稳定性和钢轨断缝检算资料,审核无缝线路的允许温降、允许温升、设计锁定轨温、单元轨节布置图。
⑶审核桥上无缝线路检算伸缩力、挠曲力、制动力、断轨力及断缝,审核桥上无缝线路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的合理性,对具体桥梁上的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设置位置和布置方式进行评价。
⑷审核无缝道岔、无缝道岔群及桥上无缝道岔检算无缝道岔纵向附加力,审核无缝道岔群和桥上无缝道岔布置的合理性。
⑸审核隧道地段无缝线路设计方案,包括洞口、洞内无缝线路设计及相关措施。
⑹审核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的设置。
⑺审核基桩的设计及布置。
⑻审核轨道和无缝线路相关的工程数量和材料数量。
⑼审核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是否满足有关规定要求。
3. 地质⑴审核全线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包括所采用的勘察手段、方法是否合理,勘察资料内容是否齐全,勘察成果报告是否满足设计需要。
特别是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分布、地层结构等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判定依据,地下水、地表水的侵蚀性分析。
并加强重点工程勘察成果资料审核,根据审阅结果,从地质角度分析全线工程措施建议,提出补充勘察的建议和意见。
⑵按照建筑材料场地勘察要求,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审核比选和拟采用土源、砂石料试验指标是否齐全,重点研究拟选用建筑材料的技术可靠性,并通过全面经济比较审核设计的合理性。
⑶根据全线工程类型分布、土源分布、土石方调配原则,结合气候条件、工期要求、拟采用填筑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等条件,评价沿线路基填料、土质改良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路基填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指导性意见。
⑷根据拟选用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类型分布,审核混凝土施工工艺措施,原材料试验指标是否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
4. 路基⑴路基施工图审核总的原则结合本线地理与自然环境,地形地质条件等,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执行初步设计审批意见,采用的原则标准等是否符合相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文件编制内容、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对路基工点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进行审核和评价,提出优化路基工点设计方案和工程措施意见。
⑵路基工点审核原则根据本线的特点,路基工点类型,执行以下审核原则。
①路基过渡段设计路基过渡段包括堑堤过渡、桥路过渡、隧路过渡、涵路过渡,从地基处理过渡、本体过渡、基床过渡等,审核、评价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②坡面防护工程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审核设计工点采用的边坡防护类型及结构形式、边坡坡率、边坡平台及截水沟、分级防护高度等是否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是否与环境协调,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软土及松软土路基根据工点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路基设计参数、工期安排,审核评价路基稳定检算方法、安全系数取值、总沉降及工后沉降估算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要求设计提供针对软土、松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包括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碎石桩及CFG桩)总沉降及工后沉降检算的设计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的说明。
根据沉降计算,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可行性,从施工工期、施工工艺、环境保护、工程经济性等方面,审核、评价工程措施是否经济、合理,是否满足本线的工后沉降、沉降速率和差异沉降控制要求。
④季节性冻土路基沿线季节性冻土分布比较普遍,结合工点特点,审核季节性冻土工点采用的设置隔断层、加强排水、降低地下水、铺设保温材料、设置防冻胀护道等措施的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
在冻胀性地基土上填筑路基,必须满足路堤的稳定和变形要求。
路基高度应大于季节最大冻深。
路基冻深范围内必须采用非冻胀性填料填筑并加强相应的隔排水措施。
⑤支挡工程挡土墙工点,主要审核在列车行进情况下动土压力是否考虑,如何设计计算,挡土墙的结构形式是否合理等。
桩板墙或锚固桩、U型槽路堑等工点,主要审核选取的物理力学指标,顺层工点采用的顺层力学指标,计算推力或土压力方法,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是否合理,工程措施是否可靠,是否符合耐久性设计要求;防排水措施、临时支护、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等技术要求是否交待清楚。
要求设计提供支挡工程设计计算采用的参数、理论计算方法、计算清单,以及结构形式设计详图、设计说明书等。
⑥岩溶路基岩溶地段路基,审核工点设计是否根据岩溶地表形态、地表径流、地下水活动情况、隐伏岩溶分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面坍塌成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岩溶地段路堑,施工开挖至路基面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勘察,详细查明岩溶发育程度,岩溶率大小,优化岩溶处理措施。
⑦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结合路基工点审核排水设计,排水设施的结构图,对路基排水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按系统设计要求,审核路基面排水、路肩排水、边坡排水、地面排水、地下排水系统衔接的合理性。
⑧地震区路基地震区地基处理,审核液化土地基的评判方法,地基加固设计计算方法,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评价所采用方案的可行性及参数的合理性;并提出液化土地基加固措施的建议。
地震区挡土墙设计,审核考虑地震附加力的作用是否符合现行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⑨相关工程根据电缆沟槽、电气化立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综合地线、过轨电路工程的结构尺寸、布置形式、施工方法及工序,审核路基横断面综合布置方案、道旁设备安装位置预留等;审核附属工程不同工程类型过渡段纵向过渡方案布置形式的合理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5. 桥梁⑴审核施工图设计的专业设计原则是否满足审查意见和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并提出建议。
⑵审核工程设计的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技术措施是否合理,设计参数选取是否正确,设计说明是否明确完整,标准设计图的选用是否合理。
⑶审核大中桥桥式布置及结构形式的经济性、合理性。
⑷审核大中桥墩台的基础形式、埋置深度等的合理性。
⑸审核大中桥墩台的纵向刚度、墩台顶的纵向和横向水平位移、墩台和相邻墩台其沉降量和沉降量的差值。
⑹审核特殊桥梁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结论,根据轨道专业要求,审核桥上轨道、无缝道岔对桥梁结构的要求。
⑺针对非标准跨结构形式,对主要构件截面尺寸、结构受力、结构构造作重点审核,审核相应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结论。
⑻审核桥梁结构的抗震计算。
⑼审核桥梁的维修设计是否满足工务养护要求。
⑽审核工程数量、设备和材料。
⑾审核设计图纸及文件中安全、防火、节能、环保、水保措施是否满足有关规范、规程要求。
检查文件的总体性和专业间的衔接。
6. 隧道⑴审核隧道初步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⑵审核施工设计细则。
⑶审核隧道建筑限界与隧道净空断面尺寸,能否满足空气动力学效应及限界要求。
⑷审核隧道衬砌支护、洞门设计、建筑材料,轨下基础设计、混凝土耐久性、运营通风防灾设计。
⑸审核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照明等专业的接口情况。
隧道内设备布置与安装位置是否合理。
⑹审核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隧道防水等级、防水方案和防水技术措施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合理、安全、经济、适用;审核防水材料的选用是否技术先进、经济、适用,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是否方便、安全;审核结构防水接缝(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方案,构造详图是否满足工程防水要求。
⑺审核隧道运营通风;设计及计算主要技术参数是否合理、正确;;风机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要求;运营通风及控制模式是否合适。
⑻审核隧道防灾害的设计原则是否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的要求,技术方案、措施是否合理、经济、有效、适用。
⑼审核辅助坑道的设置及设计参数。
⑽审核隧道施工方法及工程措施,长、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弃碴设计及弃碴协议。
⑾审核隧道工程数量、设备和材料数量。
⑿审核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公路等建筑物时的设计及监测方案。
⒀审核隧道底部软基处理的设计及监测方案。
⒁审核本线采用的通用图。
⒂审核隧道的维修设计是否满足工务养护要求。
7. 站场⑴审核站场初步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与站场工程有关的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站场设计原则是否符合规范、规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内容、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客运专线建设的要求,标准设计图选用是否合理。
⑵审核站场施工设计说明书,设计图表及说明能否满足施工需要,局部方案、工程措施是否需要优化。
⑶审核车站平面布置包括咽喉布置是否紧凑、合理,以满足列车开行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的要求。
⑷审核车站主要图纸。
包括车站平面布置图,车站排水用地图,车站横断面图,接轨站施工过渡方案图等。
⑸审核车站的股道数量是否满足通过能力的要求,是否满足设计运量的需要。
⑹审核站场专业的工程数量计算,审核站场内拆迁、改移工程的标准及赔偿原则,与城市建设有关工程的投资划分情况。
⑺审核站场近、远期工程结合的合理性、技术性及可靠性,施工过渡方案措施。
⑻结合地区城市规划及线路等情况,核查车站站房设置、通站道路、排水等设计设计是否合理。
⑼审核站场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相互协调配合接口情况,站内主要综合管线(沟)的设置。
8. 运用维修和机务、车辆设备⑴运用维修和机务设备①审核施工设计细则。
②审核机务初步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相关设计规范、规则、标准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内容、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本线建设的要求。
③机务运用检修设施设计方案,机务设施性质及规模的合理性。
④审核施工设计说明书,机务设施的布局设置,设计是否满足机车运用、检修需要。
审核主要图纸,包括总平面布置图、主要生产车间厂房组合及工艺布置图,设计图表及说明能否满足施工需要,局部方案、工程措施是否需要优化及专业接口的协调性。
⑤审核主要设备选型,设备配置及选型是否满足工艺需要,核对主要的工程数量、设备和材料数量。
⑥运用检修网络系统设计的原则及用户需求的匹配性,对有关设备及接口要求的合理性,机务设备搬迁的施工过渡措施。
⑦段(所)节能设备的选型与合理性,包括节能设备的选择和设计的合理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情况。
审核工程设计是否满足安全、环保降噪及劳卫等方面要求。
⑵车辆设备①审核初步设计审批意见执行情况。
②审核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内容、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本线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