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参考答案

统计学参考答案

综合指标
1、某企业2006年产值超计划完成8%,比上年增长12%,试问产值计划规定比上期增长多少?
又该企业甲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230元的水平上降低15元,实际上比上年降低了8%,试计算甲产品单位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

%108%
1%
121=++x
%7.31%
108%
121%=-+=
x
2
要求计算表中空格数字,并直接填入表中。

3要求:1.计算该工业局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2.计算该工业局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

该工业局的平均劳动生产率=10600000÷1400=7571.4(元/人)
该工业局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1060÷20=53(万元/人)
5
试分别计算男、女职业人员的总录用率,并比较两组说明各组和总录用率高低不同的原因。

男的总录用率=123÷600=20.5%
女的总录用率=89÷500=17.8%
6、某厂三个分厂同时生产甲产品,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一分厂实际产量为500件,刚好完成计划;二分厂实际产量为900件,仅完成计划的90%;三分厂实际产量为1160件,超额完成计划16%。

另外,一分厂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分厂单位成本为16元/件,三分厂单位成本为17元/件。

所以全厂超额2%完成甲产品产量计划,即(0+16%-10%)/3=2%;全厂甲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为17元/件,即(18+16+17)/3=17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如何计算?
全厂计划完成率=%4.1022500
2560
%116/1160%90/9005001160900500==++++
全厂平均单位成本=
8.162560
43120
1160
9005001711601690018500==++⨯+⨯+⨯(元)
7、2006年某月份A 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甲市场平均价格=5.5÷4=1.375(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5.3÷4=1.325(元/斤)
8、已知某企业资料如下:
试计算该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435÷420=103.6%
9、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2950÷100=29.5(件)
8075 =9
乙组每个工人日产量的标准差=100
甲村的平均亩产=675000÷2500=270(公斤)
乙村的平均亩产=625000÷2500=250(公斤)
时间数列分析
要求:(1)编制第一季度各月劳动生产率的动态数列;
(2)计算第一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第一季度的劳动生产率
(2)计算第一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14524÷3=4841(元/人)
(3)计算第一季度的劳动生产率=1220÷840=14524(元/人)
2、某零售商店2006年上半年的零售额与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试计算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商品流转次数,上半年的周转次数。

第一季度库存额=(8+8+6)÷3=7.3(万元)
第二季度库存额=(10+7+9)÷3=8.7(万元)
上半年库存额=(7.3+8.7)=8
第一季度商品流转次数=(10+14+12)÷7.3=4.9(次)
第二季度商品流转次数(16+18+20)÷8.7=6.2(次)
上半年的周转次数=(10+14+12+16+18+20)÷8=11.25(次)
试计算:(1)第二季度平均实际月产量;
(2)第二季度平均人数;
(3)第二季度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4)第二季度平均每人月产量和季产量。

(1)第二季度平均实际月产量=110(件)
(2)第二季度平均人数=(48+50+52)÷3=50(人)
(3)第二季度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330÷320=103.125%
(4)第二季度平均每人月产量=110÷50=2.2(件)
第二季度平均每人季产量=330÷50=6.6(件)
试计算全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全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1.08×50+1.2×65+1.25×80+1.05×80)÷275=114.9%
要求:(1)试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表中所缺指标;
(2)试计算1997-2002年间的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量=6.3
平均发展速度=105.5%
平均增长速度=5.5%
8、某地区1984年国民收入总额为18亿元,1985-1987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是2%,1988-1989年国民收入平均发展速度是107%,1990年国民收入比1989年增长6%,要求:(1)计算1985-1990年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2)1990年国民收入总额。

9、某煤矿1990年煤炭产量为25万吨。

(1)规定“八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4%,以后每年平均增长5%,问到2005年煤炭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
(2)如果规定2005年煤炭产量是1990年的4倍,且“八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问以后需要每平均增长多少才能达到预定的产量水平?
统计指数分析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3)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
(4)分析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5)利用指数体系推算价格总指数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1)各种商品的销售量个体指数和价格个体指数;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584/470=124.3%
(3)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518.8/470=110.4%
(4)分析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518.8—470=48.8万元
(5)利用指数体系推算价格总指数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绝对额。

价格总指数=1.243/110.4=112.6%
试计算:(1)三种产品的总产值指数;
(2)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的产值;
(3)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加的产值。

(1)三种产品的总产值指数=5800/5100=113.7%
(2)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变动=5340/5100=104.8%
而增加的产值=5340—5100=240万元
(3)价格总指数=5800/5340=108.6%
及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加的产值=5800—5340=460万元
3、某企业2006年比2005年产量增长15%,产品成本下降4%,2005年企业总成本支付了300万元,问2006年总成本比2005年要多支付多少万元?
1.15×0.96=1.104=110.4%
2006年总成本比2005年要多支付多少万元=10.4%×300=31.2万元
4
计算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量总指数,并分析价格和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2050/1938.7=105.8%
三种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2050—1938.7=111.3万元
三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1938.7/1700=114%
三种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1938.7—1700=238.7万元
要求:运用指数体系对该企业三种产品的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总成本变动
12000—7800=4200(元)
12000/7800=153.8(%)
单位成本变动及对总成本的影响
12000/9700=123.7(%)
12000—9700=2300(元)
产量变动及对总成本的影响
9700/7800=124.4(%)
9700—7800=1900(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