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圆周运动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如图1所示,物块在水平圆盘上,与圆盘一起绕固定轴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块处于平衡状态B.物块受三个力作用图1C.在角速度一定时,物块到转轴的距离越远,物块越不容易脱离圆盘D.在物块到转轴距离一定时,物块运动周期越小,越不容易脱离圆盘2.变速自行车靠变换齿轮组合来改变行驶速度。
如图2所示是某一变速车齿轮转动结构示意图,图中A轮有48齿,B轮有42齿,C轮有18齿,D轮有12齿,则( )A.该车可变换两种不同挡位图2B.该车可变换四种不同挡位C.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1∶4D.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4∶13.如图3所示是一个玩具陀螺,a、b和c是陀螺表面上的三个点。
当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以角速度ω稳定旋转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和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B.b、c两点的线速度始终相同C.b、c两点的角速度比a的大D.b、c两点的加速度比a点的大图34.雨天的野外骑车时,在自行车的后轮轮胎上常会粘附一些泥巴,行驶时感觉很“沉重”。
如果将自行车后轮撑起,使后轮离开地面而悬空,然后用手匀速摇脚踏板,使后轮飞速转动,泥巴就被甩下来。
如图4所示,图中a、b、c、d为后轮轮胎边缘上的四个特殊位置,则() 图4A .泥巴在图中a 、c 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大于b 、d 位置的向心加速度B .泥巴在图中的b 、d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C .泥巴在图中的c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D .泥巴在图中的a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5.(2012·广东高考)图5是滑道压力测试的示意图,光滑圆弧轨道与光滑斜面相切,滑道底部B 处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其示数FN 表示该处所受压力的大小。
某滑块从斜面上不同高度h 处由静止下滑,通过B 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图5A .FN 小于滑块重力B .FN 大于滑块重力C .FN 越大表明h 越大 .FN 越大表明h 越小6.如图6所示,长为 L 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
给小球一个合适的初速度,小球便可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锥摆,设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和向心力作用B .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L 图6C .θ越大,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大D .θ越大,小球运动的周期越大7.如图7所示,长为L 的轻杆一端固定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有固定转轴O 。
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P 为圆周轨道的最高点。
若小球通过圆周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92gL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小球不能到达P 点 图7B .小球到达P 点时的速度小于gLC .小球能到达P 点,但在P 点不会受到轻杆的弹力D .小球能到达P 点,且在P 点受到轻杆向下的弹力8.如图8所示,两段长均为L 的轻质线共同系住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等高的A 、B 两点,A 、B 两点间距也为L ,今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速率为v ,两段线中张力恰好均为零,若小球到达最高点时速率为2v ,则此时每段线中张力大小为( )A.3mg B .23mg 图8C .3mgD .4mg9.如图9所示,是某课外研究小组设计的可以用来测量转盘转速的装置。
该装置上方是一与转盘固定在一起有横向均匀刻度的标尺,带孔的小球穿在光滑细杆上与一轻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轴上,小球可沿杆自由滑动并随转盘在水平面内转动。
当转图9盘不转动时,指针指在O 处,当转盘转动的角速度为ω1时,指针指在A 处,当转盘转动的角速度为ω2时,指针指在B 处,设弹簧均没有超过弹性限度。
则ω1与ω2的比值为( )A.12B.12C.14D.1310.如图10所示,两个用相同材料制成的靠摩擦转动的轮A 和B 水平放置,两轮半径RA =2RB 。
当主动轮A 匀速转动时,在A 轮边缘上放置的小木块恰能相对静止在A 轮边缘上。
若将小木块放在B 轮上,欲使木块相对B 轮也静止,则木块距B 轮转动轴的最大距离为( ) 图10A.RB 4B.RB 3C.RB 2D .RB 11. (2012·重庆模拟)如图11所示,半径为R 、内径很小的光滑半圆管竖直放置,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A 、B 以不同的速度进入管内。
A 通过最高点C 时,对管壁上部压力为3mg ,B 通过最高点C 时,对管壁下部压力为0.75mg ,求A 、B 两球落地点间的距离。
图1112.(2012·唐山摸底)“太极球”是近年来在广大市民中较流行的一种健身器材。
做该项运动时,健身者半马步站立,手持太极球拍,拍上放一橡胶太极球,健身者舞动球拍时,球却不会掉落地上。
现将太极球简化成如图12甲所示的平板和小球,熟练的健身者让球在竖直面内始终不脱离板而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在运动到图中的A 、B 、C 、D 位置时球与板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A 为圆周的最高点,C 为最低点,B 、D 与圆心O 等高。
设球的重力为1 N ,不计拍的重力。
求:(1)健身者在C 处所需施加的力比在A 处大多少?、(2)设在A 处时健身者需施加的力为F ,当球运动到B 、D 位置时,板与水平方向需有一定的夹角θ,请作出tan θ-F 的关系图象。
图12答 案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圆周运动1.选B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圆盘向上的支持力及指向圆心的摩擦力共三个力作用,合力提供向心力,A 错,B 正确。
根据向心力公式Fn =mr ω2可知,当ω一定时,半径越大,所需的向心力越大,越容易脱离圆盘;根据向心力公式Fn =mr(2πT)2可知,当物块到转轴距离一定时,周期越小,所需向心力越大,越容易脱离圆盘,C 、D 错误。
2.选BC 该车可变换四种不同挡位,分别为A 与C 、A 与D 、B 与C 、B 与D ,A 错误,B 正确;当A 轮与D 轮组合时,由于两轮齿数可知,当A 轮转动一周时,D 轮要转4周,故ωA ∶ωD =1∶4,C 正确,D 错误。
3.选D 当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以角速度ω稳定旋转时,a 、b 和c 三点的角速度相同,a 半径小,线速度要比b 、c 的小,A 、C 错;b 、c 两点的线速度大小始终相同,但方向不相同,B 错;由a =ω2r 可得b 、c 两点的加速度比a 点的大,D 对。
4.选C 当后轮匀速转动时,由a =R ω2知a 、b 、c 、d 四个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A 错误。
在角速度ω相同的情况下,泥巴在a 点有Fa +mg =m ω2R ,在b 、d 两点有Fbd =m ω2R ,在c 点有Fc -mg =m ω2R 。
所以泥巴与轮胎在c 位置的相互作用力最大,容易被甩下,故B 、D 错误,C 正确。
5.选BC 设滑块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v ,根据向心力公式得:FN -mg =m v2R,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gh =12mv2,解得FN =mg(1+2h R),所以B 、C 正确。
6.选C 小球只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合力大小为F =mgtan θ,半径为R =Lsin θ,A 、B 均错;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重力和绳的拉力的合力提供的,则mgtan θ=m v2Lsin θ,得到v =sin θ gL cos θ,θ越大,小球运动的速度越大,C 对;周期T =2πR v =2π Lcos θg,θ越大,小球运动的周期越小,D 错。
7.选B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2mgL =12mv2-12mvP2,可求出小球在P 点的速度为 12gL<gL ,故B 正确,A 错误。
小球在P 点所需要的向心力F =mvP2L =12mg ,故小球在P 点受到轻杆向上的弹力,故C 、D 均错误。
8.选A 当小球到达最高点时速率为v ,有mg =m v2r ,当小球到达最高点速率为2v 时,应有F +mg =m 2v 2r=4mg ,所以F =3mg ,此时最高点各力如图所示,所以FT =3mg ,A 正确。
9.选B 小球随转盘转动时由弹簧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设标尺的最小分度的长度为x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有kx =m·4x·ω12,k·3x=m·6x·ω22,故有ω1∶ω2=1∶2,B 正确。
10.选C 由图可知,当主动轮A 匀速转动时,A 、B 两轮边缘上的线速度相同,由ω=v R ,得ωA ωB =v/RA v/RB=RB RA =12。
由于小木块恰能在A 轮边缘静止,则由静摩擦力提供的向心力达最大值μmg ,故μmg =m ωA2RA ①设放在B 轮上能使木块相对静止的距B 轮转动轴的最大距离为r ,则向心力由最大静摩擦力提供,故μmg =m ωB2r ②因A 、B 材料相同,故木块与A 、B 的动摩擦因数相同,①②式左边相等,故m ωA2RA =m ωB2r ,得r =(ωA ωB )2RA =(12)2RA =RA 4=RB 2。
所以选项C 正确。
11.解析:A 球通过最高点时,由FNA +mg =m vA2R已知FNA =3mg ,可求得vA =2RgB 球通过最高点时,由mg -FNB =m vB2R已知 FNB =0.75mg ,可求得vB =12Rg 平抛落地历时t =4R g故两球落地点间的距离Δl =(vA -vB)t解得Δl =3R答案:3R12.解析:(1)设球运动的线速度为v ,半径为R[中#国教#育出#版网]则在A 处时F +mg =m v2R① 在C 处时F′-mg =m v2R② 由①②式得ΔF =F′-F =2mg =2 N 。
(2)在A 处时健身者需施加的力为F ,球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 向=F +mg ,在B 处不受摩擦力作用,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则tan θ=F 向mg =F +mg mg=F +1 作出的tan θ-F 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甲 乙答案:(1)2 N (2)见解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