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论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邓 硕1 张文渊1 冯文明2(1.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2.华北科技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关注全体大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咨询;教育启示;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031-2世纪之交,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由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APA)前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教授正式开创。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s)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着眼于发掘、培养和发挥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因为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疾患固然重要,但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才是人类抵御心理疾患、过上幸福生活的核心要素。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高校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是指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985年,国内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首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
但是,高校心理咨询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如何解决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中的问题,是当前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恢复心理学应有的使命和功能 自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心理学就明确了是为全体人服务的,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福祉的,具体来说它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的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和更充实、发掘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即心理学有三种功能:治疗、预防和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心理学只注重了治疗功能,致力于消除消极方面的影响,包括矫治社会消极事件带来的危害、修复个体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损坏,甚至发展到将从生理病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要求重新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既要重视心理学的治疗作用,也要重视心理的预防和发展功能,倡导积极的人性论,促进每个人的主动发展、生活幸福,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勇气、诚实、人际和睦等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而不仅仅是盯住问题,强调人类身上消极的东西。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身上的积极力量 每个人内心既存在潜在的自我冲突,也隐藏着完善自我的无限潜能。
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构成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共同品质,如乐观、宽容、利他等,用欣赏、开放的眼光去发掘每个普通人身上的积极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关注疾病、伤害、危机等消极的主题。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许多心理机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来越自动化,变得类似人的本能。
基于此,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也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而越来越本能化,具有静态心理特质和动态心理过程的特点。
以乐观为例,真正的乐观者是“现实主义”的乐观者,他们依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周围环境中的危险要素,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做出最合理的行为表达,而不是盲目乐观。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力量力求在为自己和为别人中间达到平衡,是一种对人、对己都具有建设性的、正向的力量。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马斯洛说:“心理学应当成为一门具有更多积极和较少消极的科学,它应当具有一个较高的主题,不要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崇高潜力有所顾虑。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欣赏的心态来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解读。
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会有问题出现,问题本身并不能发展我们的积极特质和赐予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但我们如何在问题中发展积极特质和获得意义感,某种程度上说,关键需要我们对问题做出积极理解。
如何探求问题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一是在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时,多角度思考,将问题从积极方面进行归因;二是从问题本身中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促成消极转向积极。
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现存的问题(一)重障碍性咨询,轻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 从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心理咨询来看,心理咨询的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1)心理障碍咨询:帮助有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挖掘病源,寻找对策,消除痛苦;(2)心理适应咨询:对来访者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提供帮助;(3)心理发展咨询:帮助来访者增强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障碍性咨询和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三者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障碍性咨询是针对学生个性化作者简介:邓硕(1987-),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咨询;张文渊(1968-),男,湖北天门人,长江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冯文明(1983-),男,河南项城人,华北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19.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2的问题,具有滞后性和补救性,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是解决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具有预防性和发展性。
在强调高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性时,大家通常都是列举大量数据和事例来说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这样,许多人包括高校教师甚至是有些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就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基本都是从障碍性咨询入手的,注重的是障碍性咨询。
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多为适应性、发展性问题,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问题。
如果高校心理咨询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障碍性咨询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会纳入障碍性咨询的范围,导致大学生心理处于“没所谓健康,也没所谓不健康”的状态。
(二)关注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忽视心理健康学生 高校心理咨询重点关注的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
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使用的是测评问卷,而这些测评问卷通常测量的都是异常心理和行为,比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EPQ(艾森克个性问卷)、SAS(焦虑自评量表)等,目的是为了筛选出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障碍性咨询,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通过障碍性咨询可以宣泄负性情绪,改变认知,学会自我调控,获得社会适应的能力,也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师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提升。
可是,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调查统计来看,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只占很小一部分,现在由于心理咨询定位主要是障碍性咨询,这使得一般学生惧入心理咨询室大门,担心被人知道了说是有病。
所以,通常大学生不严重到一定程度不会前来求助,怕被认为有精神疾病,或者不愿面对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一事实,还有一些来访者从中学阶段一直存在问题拖延到进入大学才来咨询,因此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大多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
总之,高校心理咨询的重心偏向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不能防患于未然,不仅很难降低有心理疾患的学生的数量,也难以关心到大多数学生,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一)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 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全体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环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
在传统心理学的指导下,高校心理咨询以障碍性咨询为主,按照医学的模式来研究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具体表现、治疗干预及如何预防。
在障碍性咨询的模式下,大学生都开始关注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人人自危,大学生或许最终知道了自卑、嫉妒、悲观等不良人格的形成机制,学会了怎样去避免消极情绪的困扰,但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应该怎样去培养大学生们依然获益甚微。
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不仅相关学者,而且越来越多的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就心理咨询达成了共识,即心理咨询应当超越病态取向,建立以大多数大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咨询,开展发展性咨询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的客观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涉及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意味着要消除心理病痛,也要增加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如主观幸福感、乐观、生活满意感等,维护心理健康要注重挖掘个体潜能,从积极的角度对个体的问题行为、问题心理进行探讨,依靠个体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障碍性咨询只是在心理疾患出现后做的事后补救工作,只有适应性、发展性咨询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适应环境,明白获得日常生活技能的意义,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学会与人交往,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人生发展方向,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以适应性、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目标的平衡,最终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关注全体大学生 塞利格曼指出:“如果心理学家希望改善人类的状况,仅仅帮助那些患病的人是不够的。
大多数‘正常’的人也需要榜样和忠告,以过上更丰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改变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少数问题群体的局面,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帮助一般的民众过上更幸福、更美满的生活。
在积极心理学关注全体社会成员时,那么在高校中,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局限在有心理疾患学生身上,并且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从咨询对象上来看也是全体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