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第七章景观生态评价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1.1 景观评价的概念(1)评价评价即是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

(2)景观评价1.2、景观评价的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1.3、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1.4 景观评价的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1.5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1.6、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3)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评价及等级区划(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2.1 景观美学的概念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

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化和景观美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软科学。

2.2 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2.2.1 景观美的特性(1)景观美的多样性(2)景观美的社会性(3)景观美的可愉悦性(4)景观美的时空性2.2.2 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2.3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2.4 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2.4.1 评价材料与方法(1)评价材料(2)评价方法①景观评判②美景度的计算③景观要素分解④模型建立2.4.2 评价结果(1)树干形态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2)林木密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2)林下层总盖度和高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4)自然整枝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5)色彩丰富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的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

可分为4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原则(1)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评价的主体(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过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3)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能的源泉(4)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器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3.3.1 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内在价值)3.3.2 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1)直接市场价格法(2)替代市场价格法(3)权变估值法(4)生产成本法(5)实际影响的市场估值法①剂量响应法②生产函数法③损害函数法④人力资本法3.4 案例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3.4.1 概述与方法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服务功能。

3.4.2 评估结果与分析4、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1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

广义的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保障正常的生态服务功能,满足合理地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自身持续向前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4.2 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理(1)动态性原理(2)层级性原理(3)创造性原理(4)有限性原理(5)多样性原理(6)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分原理4.3 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4.3.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①不应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

②应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③应该是最简单的、可系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④该与在数量值的变化相对应⑤应与观察次数不具相关性4.3.2 生态系统健康的监测指标敏感性的指标:①某些绿色植物防御性次生代谢物减少,处于患病、鼠害和虫害严重、光合作用受阻、生长速率下降的濒危境地②物种生态对策改变和多样性的下降③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下降④植物根系互惠共生微生物减少,对生物生长不利的微生物增多⑤外来种的入侵,造成系统波动及稳定性的变化⑥污染物的排放⑦生态系统中限制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的流失量增加⑧植物体或生物群落的呼吸量有明显增加⑨系统内产品转化率低和分解速率增加⑩系统中水和营养物质的瓶颈效应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条件恶劣、生态平衡失调。

4.3.3 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4.4.4案例分析——信丰国家森林健康示范区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评价(1)示范区概况(2)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的内涵(3)数据获取和处理4.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①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健康;②森林经营健康;③森林效能健康;(2)指标权重的确定(3)评价方法①基准值的确定;②综合评价计算方法;(4)评价结果5、区域生态风险评价5.1 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特点(1)不确定性;(2)危害性;(3)内在价值性;(4)客观性5.2 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1)研究区的界定和分析(2)受体分析(3)风险源分析(4)暴露和危害分析(5)风险综合评价(6)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5.3 案例分析——福建东山岛景观生态风险评价5.3.1 研究区的界定与景观分析(1)东山岛的区域背景(2)东山岛的景观结构5.3.2 风险受体的分析(1)受体的选取(2)生态终点的确定5.3.3 风险源分析5.3.4 暴露和危害分析5.3.5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1)风险小区的划分(2)风险值的度量5.3.6 区域风险管理对策第八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1.1 景观生态规划起源与发展1.1.1 景观规划思想的萌芽1.1.2 景观规划概念的形成1.1.3 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思想的融合1.1.4 景观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1.2 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目的:①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的协调;②景观的最优化利用;③景观的维持与发展。

任务: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

2、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原则2.1 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①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④景观管理2.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2)持续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异质性原则(5)多样性原则(6)经济性原则(7)社会性原则(8)整体优化原则(9)景观个性原则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3.1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历史演变3.2 国内外常用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1)McHarg的景观规划方法步骤:①确定规划目标与规划范围②适宜性分析③方案的选择④规划结果的落实⑤规划的管理⑥规划的评价(2)Odum的生态规划分室模型(3)德国景观生态规划步骤:①土地利用类型;②空间格局;③环境影响敏感性调查;④空间连锁;⑤环境影响结构(4)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法小的自然植被斑块的作用具体包括:①作为物种扩散的脚踏石;②为局地灭绝额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落脚点;③提高基质异质性,减弱风速和水土流失;④包含大密度种群的边缘种;⑤具有较高的物种密度。

(5)生态网络方法3.2.2 国内景观生态规划(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2)景观生态调查(3)景观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6)景观功能区划分和利用方案(7)“预案”和“情景”研究方法(8)景观生态规划规划评价及实施①成本效益分析;②对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4 景观生态规划典型案例分析4.1 自然保护区规划4.1.1 明确规划问题与机遇(1)问题①缺乏有效管理②景观生态遭受破坏③保护区内交通落后④旅游接待设施薄弱(2)机遇①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②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所带来的机遇4.1.2 资料收集与背景分析4.1.3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旅游斑块的设计(2)旅游廊道的设计(3)基质的设计4.1.4 缘的设计设计构想为:①营造与自然保护区景观相适宜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②峨眉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旅游接待示范乡和村的生态建设4.2 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4.2.1 明确问题,确立规划目标4.2.2 收集资料与背景分析4.2.3 景观适宜性评价与规划设计4.2.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空间属性规划(2)生态属性规划①生态旅游②生态教育4.3 湿地景观规划构建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的基本素材的因素:①区域农业开发的强度及其限制;②生物保护、生境补偿的防止及其限制;③与规划目标相关的自然生态单元的适宜性及其被改变的可能性;④所有与目标物种生境需求有关的生境类型;⑤所有有利于实现规划目标的生境管理方式;⑥空间策略及其分布格局。

4.4 农业景观规划包括农田、人工林地、农场、牧场、鱼塘等生态系统4.5 城市景观规划4.5.1 福州市景观生态基本特征4.5.2 福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①生态原则②社会原则③美学原则4.5.3 福州市城市景观规划基本设想(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2)城市廊道的合理配置①道路(灰轴)廊道②河川(蓝轴)廊道(3)绿地(绿轴)廊道绿地结构特征:“一蕊、二环、三轴、四大公园”四大公园为西湖公园(包括左海公园)、林辅公园、浦上公园、光明公园(4)城市广场的建设4.6 乡村景观规划4.6.1 研究区概况4.6.2 研究区景观现状4.6.3 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基本原则:①整体综合性原则;②景观多样性原则;③自然景观优先原则;④生态美学原则4.6.4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方法①保护环境敏感区的方法;②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③生态工程方法4.6.5 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布局方案及景观生态设计要点①生态环境保护区②经济林果生产区③生活居住区④特色农业生产区⑤稻田粮食生产区5、景观生态设计5.1 景观生态设计原理(1)共生原理(2)多重利用原理(3)循环再生原理(4)局部控制、整体调节(5)因地制宜、近远结合5.2 景观生态设计类型5.2.1 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5.2.2 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5.2.3 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5.2.4 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类型①立体栽培模式②四位一体温室模式③养牛(家畜)-沼气-果树模式5.2.5 景观唯美的园林风景设计①注意发挥地方、民族的特色;②以小见大,精心设计增加景观的内容,增加视觉多样性;③景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④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⑤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观充满生机5.3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