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布局流程管理1、应设普通病室、隔离病室、沐浴间、配奶间、奶具清洗问(区)、治疗室及处置室等。
各室分开设置,洁污分开,各类物品消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2、新生儿病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皮肤化脓性疾等暂停与新生儿接触。
严格限制进入新生儿病房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须更换清洁、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
诊疗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禁止未穿工作服随意进入新生儿病室。
2、探视人员管理:新生儿室不设陪护、谢绝探视。
确因病情特殊需要家属进入探视者应严格按要求更衣、戴口罩、换专用鞋并洗手后方可进入。
患流行性感冒或皮肤化脓性疾病者谢绝探视。
三、环境管理1、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足月新生儿22-26℃,早产儿24-28℃),湿度保持在55%-65%。
2、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定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每天检查消毒器的运行状况,定期对消毒器进行清洁、维护并记录。
3、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
4、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
有血液等污染时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1次,保持清洁无尘。
5、新生儿室应尽可能减少物品摆放,物品的摆放按照无菌、清洁、污染有序分开。
四、手卫生管理1、新生儿病房入口处、病室、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处置室等应配置专用的洗手设施或快速手消毒剂。
2、凡进入新生儿病房及进行各种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五、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管理1、凡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罐、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一人用后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6、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污染后随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
六、各项诊疗护理操作管理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2、每日医生查房应先查新早产患儿再查普通患儿。
3、每日各项操作应先由早产婴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诊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4、传染性疾病新生儿应尽快隔离治疗,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收住隔离室,与正常新生儿隔离,病室或床边应悬挂隔离标识,物品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七、配奶与沐浴管理1、配奶间、奶具清洗间分开设置,保持环境清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压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清洗、送供应室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一用一更换,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
奶嘴用无菌镊子夹取。
镊缸4小时更换一次。
2、应保持沐浴间清洁。
沐浴水温控制在38-41℃,防止烫伤。
3、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和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4、新生儿使用的眼药水、爽身粉、护臀霜均一婴一用。
5、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八、医院感染的监测按要求对新生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暴发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一、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医院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三、发现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初步核实后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处,并通报相关部门。
四、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五、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同时报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
六、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七、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八、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九、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必须对本科室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提高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
三、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且认真填写科内“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五、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本院感染病例发病特点、高危因素等每年进行一到两项目标性监测。
七、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各临床科室监控医生每年联合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新生儿科感染暴发流行处置及控制措施一、科室发现感染流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二、立即对病人分区隔离,已感染患儿安置隔离室、新收患儿安置在病区,与已暴露患儿分开安置,诊疗用品分开配置,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按隔离要求执行,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存在严重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三、积极配合医开展流行调查。
四、采样后,组织对室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床单位、医疗用品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五、密切监测发病情况,如有新发病例及时报告。
新生儿科手卫生管理制度一、全科人员人人掌握手卫生概念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二、经常检查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包括洗手池、流动水、干手纸巾、洗手流程图、抗菌洗手液。
生活垃圾桶、必须安装非手触式感应水龙头开关。
三、床头桌配备足够量的快速手消毒剂。
严格手卫生5大指征,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储液器中或用水稀释后再继续使用。
四、科室应每季度对手卫生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当怀疑流行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不同环境下的手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手消毒后细菌总数≤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细菌总数应≤5cfu/ cm2。
五、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护士长每周三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观察,并及时反馈手卫生依从性的结果,提出分析整改措施六、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七、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八、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前;2、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3、直接为感染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其污物后;九、护士长每月统计手卫生用品包括:干手纸巾、抗菌洗手液、洁肤柔消毒液出入库记录十、护士长每月底进行全科人员洗手正确率的观察和考核十一、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十二、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必须洗手。
新生儿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相关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中必须做到标准防护。
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及时报告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
医院感染管理科处理后要分析总结经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四、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并按照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五、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六、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七、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病理性废物,冰箱低温、防腐暂存。
八、隔离的感染患者或者疑似感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九、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十、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