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
丁建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作者与词语,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2.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欣赏视频《断臂钢琴师刘伟,别样趾法演绎精彩人生》。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都曾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
为捕捉生命的踪迹,屈原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悲壮誓言;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了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
而挚爱文学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谈生命》。
二、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注意正音,理清行文思路。
云翳y i 巉岩ch 印羞怯qi e 心魂惊骇h d
休憩q i 骄奢sh e 枭鸟xi co 荫庇(y in )
芳馨x in 朔风shu o 丛莽mdig
2. 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 阐发哲理。
3. 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1)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 敢说”而对后 者“能
说” ?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 性的表述—借 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 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 引出下文 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 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 “一江春水” 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 ( 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 从中你领悟 到什么道理?
明确: “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 激的奔腾了起 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 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 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使他心魂惊骇, 他暂时浑浊了, 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 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 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 历程中的几种状况, 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3) 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几个连续的阶段,喻示人的 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 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
生命始终向前发展, 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 作者为什么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方面来阐述? 明确:“一江春水” 侧重 于阐明生命的力量 ( 或生命的美好 ) ,“一棵小树” 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 两个比喻的内 涵相互补充, 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 命的过程和意义。
(5) 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 明确:最后一层总结全文,点明、 深化主题。
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 ( 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 ) ,点明快乐和痛苦是 生命之的基本旋律。
这是在前 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三、教师总结
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
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继续感知
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
人格化, 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 描绘出一幅幅优 美、生动的
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1.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 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 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
“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 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 对死亡,显示
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 何惧”的平常心。
(3)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 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 命的“轮回”
说,冷静、客 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 哀、嘲讽甚至反
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 长合成了整个 宇宙的进化运
行。
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 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 推动社会 前进。
表现 出作者浩渺的
思绪、宽广的胸襟
(6)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
成树,不生长 的便成了空壳。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
行尸走肉,失
去了人生的意义。
(7)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与痛苦的辩
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患” 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 感谢痛苦。
(9)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 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
这里的“云 体验;
“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 说到了老年。
(10) ..........................................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暴风雨” 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
整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 能经受住重大的 挫折和磨难
的生命更加坚强
2.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 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表现了作者对生命 本质的认 识。
生命需要
流动和生长, 我们要享受快乐, 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 艰难。
我们要感谢生 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
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 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 的顽强不屈敬礼。
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 宿。
“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 黑暗” 指生命的终结。
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阐述生命中快乐
这一句话与孟子的 “生于忧
或者说人生 应该经历幸 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
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3. 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
细说起来,随文章
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
状。
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而面对种种
这种感情来;继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
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 ,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三、课堂小结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那树》。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