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③提升小结(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④提升小结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要点:修改建议: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修改理由: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

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

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二: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理由: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答案:建议: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一目理由: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的教科书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影响,是革命史观的产物,不能客观的看待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有意回避或淡化国民政府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例3(2015全国课标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赞同观点】观点一: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观点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

【修改、补充观点】观点一: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

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分)论证: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整体评价2分)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二:观点:我对此公式非常认可,尤其是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

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着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影响着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程度。

(4分)论证: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期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

(4分)同时,科技进步的加快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2分)正反事实证明,劳动力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三: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2分)论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

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

(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修改、补充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

(4分)论证: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2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公式括号内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修改、补充观点其他参考角度: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比如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市场等等影响;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有理,逻辑严密。

例4(2016全国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启蒙运动与美国新体制的确立阐述: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很多制度构想,如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还有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世界。

而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就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在美国这个没有封建社会残余的环境里构建新的体制。

这些新体制基本上就是启蒙运动的实践。

如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设计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制度,有效的维护了民主,防止暴政;又如根据人民主权思想,美国设立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等,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有任期限制。

美国的新体制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

相关主题